寶寶燙傷怎麼辦?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燙傷中心主任暨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游家孟
參考資料/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官網‧
《浴火小天使:兒童燙傷基金會
20周年紀念》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寶寶燙傷時有所聞,20145月,婦產科護士幫女嬰洗澡時,不小心放入攝氏60度熱水,導致女嬰全身36%2度及3度燙傷,主要集中於身體下半部;7月則有出生3小時的新生女嬰,因醫護人員疏失,全身20%慘遭電毯二度燙傷,讓人光看就膽戰心驚,這些人為疏失所造成的燙傷,只要多一份關注就能避免傷害發生,而平常照顧寶寶應該怎樣避免燙傷?燙傷後該怎麼辦呢?

注意!家中暗藏燙傷危機

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燙傷中心主任暨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游家孟指出,寶寶燙傷可分成01歲、13歲、36歲三個階段,而這之中最容易燙傷是13歲,此時正是寶寶開始學走路及肌肉發展時期,最喜歡跑來跑去、抓東抓西,此時無論是在哪個地方,意外都很有可能突如其來的發生,因此大人必須緊盯著寶寶的一舉一動,避免發生遺憾。

燙傷類型急救處理方式

熱液燙傷

寶寶在六個月大到一歲時,正在學習爬行,只要媽媽或是主要照護者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像是在端熱湯、煮火鍋、泡咖啡、泡茶等多種熱液,儘量放置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但要注意是否有桌巾或是電線插頭,以免寶寶好奇拉扯,把熱液拉下來後,一不注意就可能會燙傷,而要給寶寶食用任何熱飲前,務必確定溫度是寶寶可接受後再做進食動作。

在熱液燙傷第一時刻,耳熟能詳的「沖脫泡蓋送」不再是口號,家長及周遭人員必須立即動作,游家孟醫師說明,「沖」是迅速使用流動自來水做沖洗動作或把受傷部位浸泡冷水,快速降低皮膚表面熱度;「脫」是充分將受傷部位泡濕後,再小心翼翼地除去寶寶身上衣物,必要時可使用剪刀剪開衣服,若衣服是燒起來就會黏住皮膚的人工纖維,則先不要處理,並儘量避免將水泡弄破;「泡」是持續浸泡於流動的冷水30分鐘,但若擔心寶寶失溫則可使用溫水;「蓋」是使用乾淨的床單、布單或紗布覆蓋患部,可避免傷口感染及寶寶失溫;「送」是立刻送往鄰近醫院處理,傷勢過大則最好前往有燙傷中心的醫院進一步治療。

接觸性燙傷

接觸性燙傷顧名思義就是接觸到熱源導致燙傷,最常聽到的就是碰觸到鍋子外面的高溫或是碰觸到機車的排氣管,游家孟醫師舉例近期臨床案例,由於六個月以下寶寶對疼痛感應度較差,無法準確分辨是痛或癢,即便被燙到也只是覺得不舒服,但可能不會有任何哭鬧的反應,而媽媽購買熱湯麵後,放在寶寶旁邊並未用任何衣物遮擋就騎摩托車返家,而寶寶尚未反應過來,等媽媽抵達目的地,將湯麵移開才發現寶寶已經整片二度接觸性燙傷;接觸性燙傷當下則按照「沖脫泡蓋送」步驟施行急救,但有水泡時則必須小心避免將水泡弄破,以免感染。

電灼傷

由於接觸高壓電或是電插頭所引起的灼傷,像家中各種電器設備會使用插座或延長線,寶寶若不小心咬電線或拉扯後,就可能會觸電灼傷;若是電器灼傷,在急救前,必須先切斷電源或用絕緣體將電源移開,觸電嚴重發生呼吸或心跳停止情況,則應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及體外心臟按摩術急救,而電傷情況嚴重時,不同於燒燙傷的處理方式,當下不必經過沖水,直接送醫治療即可。

火焰燒傷

由於火災、瓦斯爆炸或酒精燃燒造成的火焰燒傷,身上若著火時必須先「停止」,切忌四處奔跑,以免助長火勢,周遭的人則可使用棉被或大衣將著火處滅火;再來「倒下」,用雙手將臉部掩住,確認地板上沒有助燃物後就地臥倒;接著「滾動」,透過就地臥倒的方式在地上翻滾;最後「冷卻」,等將火完全熄滅後,依照先前提及的熱液燙傷急救方式「沖脫泡蓋送」處理即可。

化學性灼傷

游家孟醫師建議家中最好不要放強酸、強鹼等危險物品,更不要使用各式各樣的瓶瓶罐罐來裝這些危險液體,他更以週遭親友案例說明,使用裝咳嗽藥水的瓶子來裝強鹼放廚房,媽媽有事出門請阿姨來照顧小孩,阿姨誤以為是咳嗽藥水就餵給小孩吃,結果就發生憾事,寶寶的喉嚨跟食道完全被灼傷,嚴重時還可能傷及呼吸道,導致嗆入性傷害。

由於家中常有通樂或鹽酸等清潔用品,寶寶不清楚拿起來喝,就可能造成危險性,若被化學性物品傷害到,第一時間就要大量沖冷水半小時,特別是強酸溶液一定要馬上沖冷水稀釋,這動作遠比立刻就醫還要重要,因為無論成分及酸鹼度,使用大量自來水沖洗,才能降低皮膚表面化學物品濃度。

 

 

 

※原文刊載於2014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