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醫師專欄 】
兒童玩暴力電玩,確實會增長暴戾情緒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小時候班上有一位話很多,很吵的男同學,只要老師一不在教室,肯定會聽到他嘰哩呱啦的大聲喧嘩。有一回自習課,他又控制不了嘴巴,走到講台前發表高論。正在口沫橫飛之際,班上另一位身材比較壯碩的男同學,倏地從座位上站起身,衝到台前,抓住愛講話同學的肩膀,先用膝蓋猛踢他下體,接著迴旋踢中腹部,把整個人掠倒在地上。就在全班同學一陣驚呼之中,動粗者看著倒地的同學,大聲地解釋了他為什麼使用暴力:「吵死了,我正在睡覺耶!」

    當年有在玩電動玩具的男孩,對那位暴力同學使用的招數一定不陌生,基本上就是複製「街頭霸王」的攻擊絕招。當年很多孩子,都沉迷於這些拳打腳踢的電玩遊戲,時常下課後不回家,在電動玩具店待上四、五個小時;當然,也常常會跟別的學生擦槍走火,有時一言不和,就在電動玩具店裡打起架來。

    二十年後,如今這種「拳腳功夫」的遊戲,甚至已經稱不上暴力,網路上有刀有槍的電動玩具,比比皆是。然而隨著各種恐怖新聞事件層出不窮,在美國有拿槍掃射的青少年,在日本有無差別殺人少年,台灣前一陣子也有類似的案件發生時,總會有人提出質疑:究竟暴力電玩,會不會誘發暴力行為的產生呢?

    肯定有一大票的男性對於這樣的論述嗤之以鼻。他們自己玩了一輩子的暴力電玩,也從來不會跟現實生活搞混,甚至覺得在虛擬世界「紓壓」,反而有助於情緒的穩定。的確,大部分人的腦袋都是理智的,不會在真實人生中拿刀砍砍殺殺,然而不可否認的,這世界上一定會有少數欠缺情緒控制基因的人,無法像你我一樣擁有自制能力,更何況,我們今天所討論的對象,是大腦尚未成熟的「兒童與青少年」。

    新加坡的研究團隊,今年三月在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研究,結果告訴家長不要再自欺欺人:兒童玩暴力電玩,確實會增長暴戾情緒。

    研究的對象是小學三年級,四年級,以及國一,國二,四個年齡層的孩子,利用問卷的方式,了解他們平常玩的電動遊戲,以及一天玩幾個小時。研究共有3034位孩子與青少年參與,追蹤了三年之久,看看這三年之中,孩子的衝動控制,暴戾氣息,以及同理心的程度,是否和遊戲的暴力程度有關。

    這三年之中,這些孩子會不定時的接到問卷,回答類似下列與暴戾氣質有關的問題:「如果今天有人挑釁我,或把我惹毛了,我會用拳頭反擊嗎?」「如果今天有人在John面前羞辱他,John氣不過揮拳打了那個人,你覺得John有錯嗎?」以及一些和同理感相關的問題:「當看到別的同學難過時,我也會覺得不太舒服嗎?」等等。

    經過三年的追蹤與評分之後,結果非常明確,也就是「隨著孩子所玩的遊戲暴力等級愈高,越容易培養出暴戾的氣質」。這樣的結果不僅僅是在男生中顯著,在女生的族群也是一樣。不只如此,因為大腦發育未完成的影響,電動玩具的影響在三、四年級的小學生身上,會比國一、國二的中學生,還要來得嚴重與持久。

    你可能會說,唉呀,會不會是那些本來就比較暴戾氣質的孩子,才會喜歡玩暴力電玩,所以因果關係應該是相反吧?答案卻是否定的。研究顯示,剛開始進入研究時就比較有暴戾氣質的孩子,他的暴戾分數只增加了10%;反而是一開始比較溫和的孩子,經過三年的追蹤後,平均暴戾分數可增加16%,可見電動玩具的不良影響,在任何性格的孩子身上都適用。

    我們可能也會認為,一定是爸爸媽媽沒有「控管」玩暴力電動的時間,導致玩太就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吧?結果也並非如此。暴戾氣質的養成只跟「電動玩具的暴力程度」成正比,與家長是否介入管制時間無關。

     這項研究是新加坡教育部與類似新聞局的單位所贊助,我想他們在未來的法令制定上,應該會對暴力電玩嚴加控管。在教養風格中,「學會放手」與「隨意放任」,真的是僅僅一線之隔。而根據這項研究的結果,我認為暴力電玩在兒童時期,應該是連碰都不能碰的壞東西,沒有所謂「玩一下下適可而止」這種模糊地帶。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專科醫師資格:小兒科專科醫師 、感染症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