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w Up in Nature

讓寶寶親近大自然,好處多多!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中山醫院小兒科主任 張敬文

      荒野保護協會兒童教育組 吳珮怡(柳樹婆婆)

 

親近大自然不一定要去深山,01歲的寶寶其實去公園也有助於刺激感官發展。本文從「自然教育篇」與「兒科醫師篇」兩個不同的角度切入,讓家長了解帶寶寶去郊遊踏青時應注意的事項與抱持的心態,讓寶寶學習該如何與大自然和平共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快樂成長。


「自然教育篇」

不同的價值觀,看事情的角度更寬廣

有些家長說:「公園草地上有狗大便,帶寶寶去好髒喔!」柳樹婆婆表示,萬一寶寶不小心踩到狗大便,其實心裡不要太過排斥,可以嘗試換一個角度來看事情:「這些東西其實是小草的肥料,對你來說可能不需要;但對於小草來說,卻是很珍貴的養分。」當寶寶的年紀稍微大一點時,可以這樣告訴寶寶,並可跟寶寶說「如果踩到狗大便,要跟小草說對不起」,藉以教導寶寶生命教育的意義。

 

帶寶寶外出,很重要的是「要讓寶寶學習接受大自然、尊重環境」,多教導寶寶養成「接受」的心態,也有助於讓寶寶成長後的人格發展更豁達與寬容、胸襟更開闊。倘若總是給予寶寶這些東西「好噁心、好可怕」的負面印象,家長與寶寶都將無法在戶外遊玩中得到樂趣。

 

「農藥比狗大便更可怕」

帶寶寶去大自然遊玩時,要注意此區域的草地上是否有噴灑農藥,以免寶寶亂摸後又將手塞進嘴巴裡。通常在菜園附近的地方要比較小心農藥或消毒水殘留的問題。

 

接觸大自然,不一定要去深山

在出遊地點的選擇上,應量力而為、並讓寶寶穿防滑鞋,其實公園或植物園、有人管理的國家森林遊樂區就是很理想的選擇。柳樹婆婆表示,沒有禽流感的季節時,甚至可考慮讓年紀大一點的寶寶自己餵食比較溫和的小動物。不過家長要注意一些重點:萬一想讓寶寶嘗試餵食動物,要選擇適合該動物食用的食品、並且必須把食物拿得比動物還要低,讓動物可以拿得到,才不會因為拿不到而跳起來抓傷寶寶(例如松鼠就可能會跳起來抓東西)。餵食完,最好能讓寶寶洗洗手。

 

外出去大自然遊玩時,要穿長袖

為了避免蚊蟲叮咬,應讓寶寶出門時都穿長袖,夏季時則可以穿薄長袖衣服與戴帽子。

 

不妨帶著寶寶到樹下躺躺吧!

在家裡,寶寶躺下來時,只能看到封閉的天花板;天氣晴朗的時候,不妨帶寶寶去公園,找一棵大樹,再到樹下躺著。其實靜靜地看看樹葉間隙的光影變化、看看蓊鬱的樹景,這是既省錢又能打發時間的好方法,亦能提供寶寶視覺刺激,並能讓寶寶的眼界看得更寬、更廣。這個點子很簡單,家長何不試試看呢?(如果怕草地上的小蟲叮咬,可穿薄長袖加鋪野餐墊。)

 

為什麼從小就要帶寶寶認識大自然?

柳樹婆婆指出,從小就讓寶寶多認識各種自然環境,長大之後比較不會不適應,也能幫助寶寶在探索世界的童年,多加拓展生活經驗。可以讓寶寶多摸摸不同的東西,例如摸摸粗粗的沙、硬硬的石頭、樹葉(樹葉也有許多種材質的變化),皆有助於促進觸覺等的認知發展。根據她帶寶寶們出遊的經驗,多數寶寶們很喜歡聽自然界的聲音,例如蟬鳴鳥叫聲、風聲、流水聲、樹葉被風吹落的沙沙聲。

 

當寶寶好奇地去撿拾落葉時,建議家長不要覺得「很髒、有灰塵」而阻止他,其實這些大自然的產物不會很髒,應該讓寶寶在安全的環境內自由探索,這就是他最原始、最自然的遊樂空間。

 

與大自然和平共處!關於昆蟲的小常識:

蟻窩:

家長帶1歲以下的寶寶到公園或其他地方遊玩時,可以先選定一個安全的場域,檢查一下裡面有沒有危險物品或動物,例如:公園的草地上偶爾可能有碎玻璃或蟻窩,確定沒有的話才可以讓寶寶在其中自由爬行。

 

至於怎麼知道有沒有蟻窩呢?如果看到草地上有一小堆沙子,很可能表示下面有螞蟻住在裡面,家長應該帶寶寶換個地方玩,不要去破壞螞蟻住的家,藉以教導寶寶尊重生命與大自然。

 

蜂類:

蜂類的視覺不好。某些蜂類對於經發酵、酸酸甜甜的東西特別偏好,例如:優酪乳、腐爛的水果、人體的汗酸味。因此萬一去山林時,應盡量避免身上有這些味道。(雖然流汗無法避免,不過可以多帶一、兩件衣服,衣服被汗濡濕時,可以更換新衣);並戴著有帽簷的帽子、穿著輕薄的長袖棉質衣服與長褲。

 

毛毛蟲:

毛毛蟲經常掛在樹幹上,因此去大自然遊玩時,應戴有帽簷的帽子。萬一肌膚接觸到毛毛蟲時,應用清水沖洗並可冰敷。若有嚴重過敏反應,應盡快去醫院。要摸樹幹之前,最好先看一下樹幹上有沒有毛毛蟲或螞蟻。

 

野外必備物品:哨子

家長務必量力而為,事前行程規劃時,即應規劃適合自己與寶寶出遊的行程,考量家長自己的腳程與體力、衡量天候狀況,別單獨帶寶寶上山,一定要與家人同行;萬一想讓寶寶到山林裡體驗露營的感覺也務必選擇有人管理的露營區盡量別去偏遠又不熟悉的山林。一旦要去野外,建議要帶哨子。

 

行走於河床,要走石頭與石頭的縫隙中

如果行走在一條河床內,你會選擇走在石頭上?或是石頭與石頭的間隙內?很多人都會選擇前者,不過柳樹婆婆表示,正確答案卻是後者。因為走在石頭上,石頭可能會滾動;相反地,石頭的間隙卻比較穩固。

 

另外,也建議若去山林遊玩,曾經搬動的石頭或東西,走的時候必須歸回原位、並將垃圾帶走,落實「無痕山林」——凡走過不要留下痕跡。要知道,你現在雖然因為方便而搬動了一塊石頭,但是在那底下可能有昆蟲的家,你走時若不物歸原位,昆蟲可能就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不只寶寶要學習尊重大自然,家長也要以身作則。

 

萬一寶寶不肯繼續走時,家長可以這樣做

家長應攜帶揹巾。萬一年紀較大的寶寶走不動時,如果評估寶寶還有體力走、只是撒嬌懶得走,可以盡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或是不停給誘因,讓他繼續前進。例如:「你的腳腳痛痛走不動嗎?那媽咪用這片樹葉替你的腳腳將痛痛分一半過來,你痛一半、我痛一半,好不好?吸過來了,媽咪也好痛喔!我們再繼續往前找這種樹葉來吸走痛痛,好不好?」(要對寶寶所說的話,家長可以隨著當下的情境自由發揮想像力。)

 

萬一真的哄不動了寧可用揹的也不要用抱的,因為抱寶寶時倘若有突發狀況,家長會來不及用雙手做出反應。

 

「兒科醫師篇」

帶寶寶外出,需要準備哪些物品?

張敬文主任表示,一般來說,1歲以下的寶寶通常需要用到以下物品:

 

06個月

●尿布要帶足。(01歲的寶寶大多平均每4小時就要更換一次尿布,請家長依預估出遊的時間攜帶足夠的尿布,再多帶幾片備用。)

 

●濕紙巾(替寶寶擦拭屁屁用)、防尿布疹藥膏、保暖外套、手推車或揹巾。

 

●瓶餵的寶寶,要帶奶粉與奶瓶(奶瓶至少要帶12個以上)。

 

●喝母乳的寶寶,媽咪要記得穿方便哺乳的哺乳衣。

 

●多帶一至兩套衣服,萬一吐奶可以更換。

 

6個月~1

●準備副食品。(如果去路途較遠的地方,應取材自當地的食物比較新鮮。)

 

●手推車或揹巾、尿布、濕紙巾、保暖外套。

 

●若目的地較遠,應攜帶日常常用的藥品。(01歲都要準備一些抗過敏藥膏、腸胃藥等。)

 

6個月以上的寶寶比較會認地方了,如果平時有吃安撫奶嘴的習慣,外出時也要記得攜帶安撫奶嘴(或寶寶慣用的小枕頭或小被子),以免寶寶因認生而哭鬧。

 

●多帶一套衣服,萬一弄濕或弄髒可以更換。

 

公園,也是讓寶寶親近大自然的好去處

張敬文主任建議,最好不要帶1歲以下的寶寶去太遠的地方,其實公園也是能讓寶寶接近大自然的好地方。但是去公園時要注意:公園比較空曠,寶寶較易因吹風而受涼,要記得讓寶寶多穿一件外套;另外,為了避免寶寶亂摸到草地上可能噴灑的農藥,家長應準備一條濕毛巾,隨時替寶寶擦擦手。(例如:高爾夫球場為了讓草長得較好,草地上經常噴灑農藥,不太適合帶寶寶去。)

 

除了住家附近的公園以外,若想去較遠的地方走走,有人管理的國家公園也是不錯的選擇。

 

至於在交通工具的選擇上,最好以自己開車為主,以便隨時都能因寶寶或大人的突發狀況而縮短外出時間或改變計畫。不過開車時,也要注意應以「不打亂寶寶的作息」為排定行程的前提,如果寶寶該睡時沒睡,他會又想玩、卻沒精神,就會哭鬧不休,使得大家無法好好遊玩。1歲以下的寶寶通常有午睡的習慣,每個寶寶睡眠的時間長短皆不同,應配合他的作息讓他睡飽,不用叫醒他,之後才有足夠的體力遊玩。

 

去百貨公司逛逛,不如去公園玩玩

百貨公司、大賣場等地多為密閉式空間,有人生病咳嗽,疾病散布與傳染的機率也高,還不如去空曠、開放式空間的公園玩耍來得更適合寶寶。

 

年紀多大的寶寶才適合出去玩?

建議別帶滿月內的寶寶出門;滿月之後則可視情形出門,但是別去太遠的地方,盡量在住家內的中庭或附近的公園走走即可、讓寶寶曬曬太陽15分鐘左右就好;再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將外出的時間與距離拉長,但是旅程中仍然要保留足夠的休息時間。真正要排定遊玩的行程,則至少要等滿3個月以後,3個月以前的寶寶身體抵抗力較差,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

 

倘若開車出遊,如何降低寶寶暈車的機率?

張敬文主任指出,寶寶的前庭尚未發育完全,坐車容易暈車,1歲以下外出遊玩最好能採分段式或當天來回。當寶寶暈車時,不建議服用暈車藥,因為對寶寶而言的副作用較大,家長只能盡量規劃沒有許多彎曲道路、車程不會太長的旅程,車速不要開太快。

 

行前別吃太飽,不過也別空腹,以上車前2小時用餐為佳(別吃易脹氣食物,例如:地瓜等),並配合寶寶的生理作息,讓他在車上睡覺。當寶寶暈車時,應開車窗讓空氣流通、並可讓寶寶玩玩具轉移注意力;此外,家長也不要使用香水,以免寶寶聞了更易暈車。

 

1歲以上,鼓勵讓寶寶自己走路

多數寶寶大約12個月左右能夠慢慢自己走路,家長可以一人在附近保護寶寶、一人在前面說:「爸爸在這裡,來爸爸這裡唷!」鼓勵寶寶自己走過來。

 

寶寶愛吃手,去公園亂摸亂抓,怎麼辦?

「吃手」是口腔期正常的發展階段,1歲以下的寶寶都愛將手放到嘴巴裡。因此要小心有噴灑農藥的地方,家長隨時替寶寶擦手或洗手,別讓他將東西亂塞到嘴巴內。1歲以上的寶寶則大多可以自行戒掉吃手的習慣,除非沒有安全感時才會吃(例如:找不到媽咪時)或是習慣睡前吃手。

 

帶寶寶接近大自然的好處

●可刺激寶寶的視覺(看見綠意盎然的風景)、聽覺(聽到蟬鳴鳥叫)、嗅覺(聞到花香)、觸覺(摸到草地)等感官發展。

 

●多看遠處青山綠水,有助於提升視力。

 

●多帶寶寶去開放式空間比密閉式空間來得有益健康。

 

●接觸大自然有助於提升身體的免疫力,對抗病菌。張敬文主任補充,有些家長過度悉心呵護寶寶,不讓寶寶自由觸摸東西、很少帶寶寶出去,一旦寶寶生病時,病情往往會更加嚴重,因為身體的抵抗力不夠。

 

要以寶寶的立場去設想與規劃旅程

除了出遊地點必須適合寶寶之外,也要盡量去人潮不會很擁擠的地方,並且要注意寶寶是否有過敏體質,例如:氣喘、鼻過敏、皮膚過敏等。應選擇適合的環境與氣候。

 

萬一在野外被蛇咬,該怎麼辦?

萬一被蛇咬時,家長千萬不要用嘴巴將毒液吸出來,因為毒液吸不乾淨,加上家長的唾液,寶寶反而更容易被感染;況且此時不應該浪費時間,應盡快將蛇的特徵記起來(或是如果有手機在身邊的話,應拍一張蛇的照片),趕緊將寶寶送醫或撥打119。送醫途中應抱著他走,別讓他自己走,因為愈走血液循環愈快,毒液更會擴散至全身。張敬文主任也建議不要綁止血帶,以降低組織壞死的機率。

 

1歲以上露營時,可用蚊帳防蚊

1歲以下的寶寶不建議露營;如果要帶1歲以上的寶寶露營時,也別去太偏僻的地方,以免隨時有意外狀況發生。可攜帶寶寶慣用的小枕頭或小被子,睡覺時可以使用蚊帳。行前也要帶一些外傷用藥,例如優碘;倘若寶寶有氣喘或其他慢性疾病,也要攜帶醫師處方用藥。

 

建議帶寶寶出門的頻率

如果只是到公園走走,每天有空時都可以帶寶寶去,不過1歲以下寶寶逗留在外的時間不宜太久。夏天的太陽較烈,不宜正午出門;春天則全天皆可(唯須避開寶寶固定午睡的時間),但是要注意早晚溫差較大,要替寶寶多加一件外套。

 

如果必須出遠門,建議先列出準備物品清單

萬一必須出遠門,需要為1歲以下寶寶所準備的物品較多,建議家長行前先擬好必帶物品的清單,以免需要使用時卻找不到。

 

 

 

張敬文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現任:中山醫院小兒科主任

 

吳珮怡

經歷:荒野保護協會兒童教育組總召、解說員、推廣講師、動物園基金會生物多樣性幼兒教材研發顧問、實踐大學國際志工社指導老師

現任:荒野保護協會兒童教育組、幼稚園生態老師17年、台北大學生態導覽社指導老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45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