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醫師專欄 】
讓孩子勇敢面對打針的七不五要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每次在門診,聽到家長恐嚇孩子「你再不聽話,就叫醫生給你打針針」時,我總是覺得非常刺耳。萬一病情真的需要打針呢?那孩子豈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受罰嗎?


     一般健康的孩子,就算沒有生病住院,預防針總是免不了,牙齒偶而出點問題也是要打麻藥,還是有很多狀況必需要打針。所以家長的任務,應該是讓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打針的場合,培養出勇氣,做正確的反應,而不是借刀殺人,讓醫生護士扮演「虎姑婆」的角色吧。

    根據非正式的統計顯示,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八的孩子,會對打針恐懼到情緒崩潰。事實上,很多成年人,甚至老人,也都偷偷地害怕打針,只是不敢承認,也沒有人去戳破,通常他們也都是被童年時不良的回憶所影響。有趣的是,家長抱著孩子打疫苗,在門口排隊時,如果房間裡面上一位孩子發出尖叫,或是崩潰大哭,那麼下一位孩子的恐懼感就會直線上升,後面就像骨牌效應一樣,一路哭到底,直到有位勇敢的孩子出現為止。

    所以為了不要害人害己,今天我來分享所讀到讓孩子「勇敢打針」秘訣,歸納成為「七不五要」給爸爸媽媽參考,教導孩子戰勝恐懼的面對打針情境。首先五個「要」分別是:

1.      要事先解釋清楚

    孩子是想像的動物,如果家長突然丟下一句「今天要去打針」,那麼可能小腦袋裡刻畫出的那支針,會像筷子那麼粗又長,造成的疼痛如千刀萬剮,等等令他恐懼萬分的情結。解釋清楚不見得很嚴肅,但是要提早進行,可以藉由繪本,或是網路上的影片(中英文皆有)等等工具,讓孩子事先知道打針可能會遇到的場景。當然需要打針的理由,是為了他的健康著想,也盡量藉著熟悉的故事,讓孩子了解明白。比如說:病毒細菌就像是大野狼,想要吃掉身體裡的小豬,如果打了預防針,小豬就可以蓋堅固的房子,大野狼就沒辦法作亂了。

2.     尋找學習榜樣

    剛才說到,如果打預防針排隊時,有個勇敢的小孩一聲不吭的打完針,那麼排在後面的孩子,也可以從他的示範得到勇氣與信心。但這樣的典範人物或許可遇不可求,幸好在二十一世紀,我們可以找尋網路上勇敢小孩打針的影片,播放給孩子觀摩一下。這種影片最好不只播一次,乾脆打針前一週天天播,達成洗腦的作用,印記在孩子的潛意識裡。

3.     讓孩子踏出勇敢的第一步

    寶寶時期打針,都是坐在媽媽腿上,但是長大了之後,有時候坐在媽媽腿上,反而更加扭動不安。有些醫生會利用心理戰術,告訴孩子:「當你踏出勇敢的第一步,自己坐在椅子上時,你會感覺更加勇敢喔。」然後讓孩子想像自己是超人,大家捲起袖管,挺起胸膛,看著遠方(的卡通?)。

4.     媽媽負責轉移注意力

    剛才孩子已經從媽媽的大腿上下來,此時媽媽要做什麼呢?就是坐在孩子的面前,拿一些故事書或者卡片,來轉移他的注意力。更高竿一點,故事的內容可以和「勇氣」有關,甚至拿出孩子以前出去玩的照片,回想當時他如何克服恐懼,「學會游泳」或是「攀上高峰」之類的,讓孩子不只暫時忘卻害怕,最重要的是,不要讓他盯著打針的部位一直看。

5.     不是不要害怕,是找到勇氣

    如果孩子終於完成打針,也都沒有大驚小怪,爸媽應該贊許的是他「找到勇氣」,而不是「沒有害怕」。孩子不可能不怕的,硬要他承認自己「不害怕」,其實有點自我催眠,甚至睜眼說瞎話的成份在。但是找到勇氣卻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即便他害怕,但是他可以藉由方法克服,這樣的信念可以幫助下次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迎刃而解。

 

    以上是五個「要」的部份,那麼哪些是「不要說的NG話」,可能會造成更多困擾的呢?

1.     不會痛啦~我保證不會痛。

    第一,結果明明就很痛。第二,你的保證真不靠譜,下次不要再相信你了。只要你騙過一次孩子,他上過一次當,下次要再讓他乖乖聽話,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了。

2.     媽媽對不起你!

    這句NG話術很常聽見,其實有點莫名其妙。打針這件事情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並不是媽媽的錯,而且還是媽媽的愛心,不是嗎?這樣的同理感並不是正確的親子關係,只會讓孩子以為,原來只要有倒楣事發生,就是媽媽的錯。

3.     你是小baby嗎?長大一點好嗎?

    剛才提到過,孩子會害怕是正常的,甚至成年人也有害怕的人事物啊?越是這樣貶低孩子,越可能讓孩子覺得「我就是一個膽小的人,很糟糕,沒救了」,那麼之後很多事情,他可能也不願意去嘗試了。

4.     打完針爸爸就送你一台腳踏車!

    畫大餅,開芭樂票,最後食言而肥,是親子關係崩壞的最大敵人。千萬不要因小失大。

5.     你準備好了告訴我。

    我們醫護人員在病房,最怕聽到這一句話,「你準備好了告訴我」,幫幫忙,絕對等不到那一天的,太陽都下山了。剛才的五要步驟,按部就班的做完,引導孩子從內心找到勇氣,而不是像帶孩子到游泳池畔,也不教他憋氣,也不幫他抬腿,說「你準備好了就下水」,怎麼可能會有這一刻呢?

6.     已經要開始進行打針了,才在解釋為什麼要打針,以及即將發生的事。

    這些準備工作,出門前幾天就要做啦!

7.     爸媽自己開始掉眼淚,驚慌失措,或是昏倒。

    最後一點應該不用我多說了,如果爸媽自己找不到勇氣,更不可能幫助孩子找到勇氣的。

    演講時候有人問我,孩子若真的問起:「那打針會痛嗎?」該怎麼回答?我的說法是,可以留給孩子一個範圍的想像空間,比如說這樣回答:「爸爸以前打針的感覺,像是被筷子扎一下的痛,媽媽說她的感覺,比較像是被門夾一下。所以你打完以後,可以告訴我們像是哪一種痛。」這樣的說法一方面沒有否定打針是會痛這個事實,但又把疼痛程度,限縮在孩子曾經經歷過的兩件事,讓他對疼痛的想像不致於天馬行空。

    雖然這篇文章是在引導孩子勇敢打針,但其實很多的教養難題,原則都很類似,不是嗎?讓我們一起加油,幫助孩子找到各種不同的勇氣吧!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專科醫師資格:小兒科專科醫師 、感染症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