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醫師專欄 】
十萬個為什麼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在我的諮詢門診,常常有媽媽帶孩子來求助行為問題。有個孩子在學校常常跟老師唱反調,搞的班上時常秩序大亂,氣得老師要求媽媽帶小孩就醫,希望醫師開個過動症藥物以解決問題。奇怪的是,這孩子在我的門診坐在椅子上好端端的,也沒亂動,更沒走來走去,手倒是沒有很安份,忍不住拿起我的耳鏡把玩了一下。


 
  家長說這孩子在家也很愛頂嘴,如果是遇到媽媽還比較有耐心,心情好的時候會努力的解釋很多「為什麼」的問題,但爸爸可沒那麼有修養,動不動就勃然大怒,擺出威嚴命令孩子閉嘴聽話,甚至處罰。

 我們要知道一個小孩從出生,就開始對這世界的一切規矩感到好奇,當三歲會講話之後,十萬個為什麼就出現了。「為什麼」的題型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想引起家長的注意,我們稱為「拉屎型問句」,不管你怎麼回答,他也不在乎答案合理與否,像拉屎一樣連珠炮問下去,沒完沒了。第二種為什麼是屬於「宇宙定律型問句」,想了解上帝創造的世界用什麼方式運轉,比如說為什麼會有彩虹,太陽為什麼從東邊出來等等。第三種是「抗拒規矩型問句」,為什麼我現在要洗澡,為什麼我現在要睡覺,為什麼妳可以看電視我不可以?

 如果是拉屎型問句,孩子想引起大人注意,奉勸家長放下手邊的事情,陪他聊聊天,玩遊戲,或者認為孩子累了,就快帶她去睡個午覺。總之這種問題不用太認真回答,認真就輸了。至於宇宙定律的問題,家長反正也不可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趕緊拜孤狗大神,或是請身邊的專家幫忙,畢竟尋找解答的過程,可能比直接給答案學習的更多。

 最麻煩的要屬於「抗拒規矩型問句」。是啊,為什麼人生那麼多規矩?有時候我也很好奇。為什麼現在要睡覺?因為你現在不睡明天上學起不來。為什麼要上學,我可以不要去啊?不行,因為我學費已經繳了。為什麼繳了學費就要上學?因為學費很貴。回答到這裡您不覺得邏輯已經很奇怪了,媽媽在健身中心繳的月費也不便宜,可是也都沒去運動,錢還不是就這樣消失了。

 有幾個方法解決這種問句,第一種方法就是不回答,家規就是家規,寫在牆壁上,用手指一指,沒有什麼好解釋的,不遵守的話,罰則就寫在規矩下。這樣的方法沒有所謂對錯,這世界上本來就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約定俗成罷了,讓孩子早點習慣也好。不過常常使用這種不解釋的方法,難免教出奴性較重的孩子,或是造成他們敢怒而不敢言,對親子關係不見得是好事。

 第二種方法則是讓孩子嘗試「不這樣做的結果」,讓他自己體會一下這規矩背後帶來的好壞之處。舉剛才的例子,如果孩子明明就很喜歡上學,又故意晚睡,那就讓他早上爬不起來,不帶他去學校幾天。經過兩三次訓練之後,我相信將來到了就寢時間,他會甘願許多。

 第三種解釋方式,是最標準,也是最困難的方法,那就是「動之以理」,所謂的「理」是指同理心。有些規矩的訂立,是因為此行為會傷害到他人,或者損害到他人的權益。我們常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師常說的話是:「如果人家這樣對你,你會高興嗎?」又或者,我們常勸家長不要說「你你你怎樣不對」,而是說「這樣我會難過,會受傷」,都是希望對孩子能少一點指責,多一點同理。

 同理心的規勸是很有效沒錯,但我發現教養孩子的過程之中,有一個很大的盲點。這盲點就是:如果您的孩子很少,甚至從來沒有被家人,老師,或同學以同理心對待過,他憑什麼被要求去同理別人的感受?如果打人會讓別人疼痛,那麼你打我的時候為什麼連一句道歉也沒有,還顯得裡直氣壯?小孩問「為什麼我的東西要借給妹妹?」你一把搶過玩具塞給妹妹,「因為要分享。」於是下次他就去搶別人的玩具,「因為你沒有分享。」

 孩子有時候表達能力不佳,心中有苦難言,可能還在思考自己情緒失控的原因,卻已經被大人的言語打壓,或者處罰。這些同理孩子動機的過程非常耗時,絕對沒有捷徑,而且最好的執行者,也就是最了解孩子,從小與他朝夕相處的爸爸媽媽。如果連爸爸媽媽都不能花時間,或者不願意去理解,或是理解但不能接受孩子的行為動機,只是不斷的以獎懲來矯正行為結果,孩子本來還會問「為什麼」,可能後來就不問了。這不見得是好事情,因為他對這世界的人際關係已經失望透頂,於是下次當他搶奪別人的聯絡簿在上面塗鴉後撕碎之後,你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只會回答你:不知道。
 

 事實上,肯挑戰權威的孩子,將來反而是擁有創意的一群人。201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John Gurdon,得獎後在他的網站上公布一張他高中老師當年給他的評語,這名老師說:「這個學期糟糕透頂,John的作品爛透了,他完全不聽從教導,堅持己見,還說想成為一位科學家,真是荒謬。他如果想當科學家,卻不好好把基礎的生物學學好,不只是浪費他的時間,也是浪費老師的時間。」

 我在想如果我自己的孩子拿到老師這樣的評語,不知道會做何感想?John的爸媽當時有沒有給他痛打一頓我們不得而知,總之John的個性似乎牛到不行,一路走來堅持己見,不相信權威,挑戰別人認定的生物定律,最後成功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我相信這過程對他自己,對家人,對老師,應該都不是一條輕鬆的路,但就是那一大股「為什麼一定要這樣」的牛脾氣,造就了今天的John Gurdon

 現在回想一下您家中難溝通的調皮小孩,靜下心來,好好的同理他的感受,鼓勵他突破框架追尋真理,說不定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就在你家。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專科醫師資格:小兒科專科醫師 、感染症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