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孩子總是離不開你?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張璽

攝影/張明偉

梳化/徐筑芳

model/蔣富梅、楊浩雲

 

「咦?孩子剛出生的前幾個月都不會怕生、媽咪要離開也都沒有問題,怎麼快滿1歲的時候,孩子都黏著媽咪不放?」「孩子一直黏著我,我連單獨上廁所也沒辦法!」如果家長有以上問題,那麼很可能是因為孩子「分離焦慮」的時期到囉!什麼是「分離焦慮」呢?該怎麼處理比較妥當?請您繼續閱讀。

 
「分離焦慮」出現的時間

當孩子1歲左右時,可能會出現離不開主要照護者的情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分離焦慮」。有些孩子「分離焦慮」出現的時間比較早,最早810個月就會出現。當孩子會爬、活動範圍擴大,有時候可能看不到主要照護者時,就會開始有這種情形。

 

導致「分離焦慮」的原因

 1歲的孩子身體發展動作與能力越來越進步,活動範圍也逐漸擴大,甚至會四處探索,但是孩子的心智發展卻還不成熟,隨著依附關係的建立,孩子會很黏主要照護者,當大人一離去,孩子不知道大人還會不會再回來,很容易產生「我是不是被拋棄了」的疑問,因此會感到驚慌失措。

 

除了年齡與發展的階段之外,當媽咪再生弟弟妹妹時,因為媽咪的注意力會轉移到新生兒身上,孩子也可能會有「分離焦慮」的傾向;另如剛上幼兒園或到新環境,孩子也會開始焦躁。

 

這種狀況通常會持續多久

通常等到孩子滿3歲以後,隨著心智年齡越來越成熟、社會化的歷程與逐漸習慣與主要照護者分離,孩子就慢慢不再會有「分離焦慮」的問題了,所以「分離焦慮」只是一個過渡期的行為表現,並不會一直持續下去。

 

孩子所黏的對象,不一定是媽咪

基本上,孩子所黏的對象都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照護者。如果媽咪並非家庭主婦,那麼孩子所黏的對象則不一定會是媽咪。

 

夜晚時容易哭鬧不休

處於「分離焦慮」時期的孩子,白天時會黏著主要照護者不放;夜晚睡覺時,突然醒來時若看不到主要照護者,孩子容易夜啼難眠。當大人半夜被孩子的哭鬧聲驚醒,檢查既不是尿布濕了、肚子餓了,也不是穿太多、太少或生病不舒服,通常都是因為與大人分離不安所致。

 

「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成長過程

儘管孩子緊黏著大人不放,會讓大人受不了,不過張璽醫師表示,「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成長階段,是因為孩子相當信賴大人的緣故,表示親子互信與依附關係建立得很好,兩人之間密不可分。這只是成長的過渡階段,大人不用想「該如何使孩子不要太黏人」,除非孩子太黏的問題持續到56歲以上,甚至已成為一種生活障礙時,才需要求助於醫師或治療師。

 

孩子「分離焦慮」的行為表現

當孩子焦躁不安、不想離開大人時,通常會以大哭大鬧來表示,有些孩子則是會緊抱著大人的大腿,不讓其離去,或是追著大人跑。程度較嚴重的孩子,甚至連大人上廁所也要跟,醒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想看到主要照護者。

 

並非所有孩子都會有「分離焦慮」的問題

雖然絕大多數的孩子在1歲時,或多或少都有「分離焦慮」的傾向,不過並非所有孩子都會歷經此階段,有些孩子不太黏主要照護者,沒有「分離焦慮」的問題。有沒有「分離焦慮」的問題通常與孩子的個性有關,大人也不用灰心,認為孩子一定是不信任自己,才不黏自己。

 

若沒有特定的主要照護者,孩子通常比較不黏人

有些孩子因為雙方家長都需要工作,如果沒有請保母照護孩子,而是將孩子交由外公外婆、祖父母等人輪流照護的話,由於沒有特定的主要照護者,孩子通常也會因為環境的影響,比較不黏大人。只要孩子的粗動作、精細動作等發展皆正常,家長也不用過於擔心這種照護模式會不會對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孩子離不開我,那我就不要離開他吧!」

許多媽咪會因為孩子很黏自己,動輒哭鬧不休,而消極地放棄既定的計畫,例如:「孩子很黏我,那我就不要出門了」或是「孩子不想去上幼兒園,那就讓他自己做主吧!」其實這些都是不恰當的做法,大人不能因為孩子的「分離焦慮」與哭鬧行為,就改變原有的計畫。正常的依附關係為「當必須離開孩子時,仍然要離開」,否則將影響到孩子的發展與社會化的歷程。即使孩子剛開始時會因主要照護者不在而很焦慮,不過時間久了,孩子也會逐漸適應了。

 

如何改善「分離焦慮」的情形

1.      當家長要離開時(例如將孩子送到保母家),要告訴孩子,自己幾點會去接他,並要說到做到;如果不確定時間,可以說「媽咪晚一點就會來接你,你要乖乖聽話喔!」別什麼都不說就離孩子而去,孩子會很惶恐。

 

2.      讓孩子逐步適應與主要照護者分離。例如剛到保母家時,一開始都要陪伴著他。幾天以後,等到孩子逐漸適應了新環境,玩得不亦樂乎時,家長再跟孩子說Bye Bye。當孩子開始了社交生活與對新環境產生信賴感時,孩子反而可能會主動跟家長說Bye Bye

 

3.      家長可以在孩子身後陪伴他,看他玩耍。當孩子回頭確定家長還在時,家長可以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弟弟你看,前面那是什麼呀?是不是一隻兔兔呀?」

 

4.      等到孩子比較適應了,真的要離開時,家長一定要當機立斷立刻就走,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猶豫不決,甚至回去抱孩子,不離開了。離開之後,除非完成既定的行程,不然不要立即折返(當孩子有其他合適大人照護時)。

 

5.      有些孩子連家長上廁所都會哭,想要一起進廁所,這時候家長不妨隔著門和孩子講講話,使孩子聽得到家長的聲音,稍微安撫他。

 

6.      晚上睡覺時,如果孩子會因為與家長分離而哭鬧不休(已確認過並非肚子餓了或尿布濕了等原因),家長可以將孩子抱在胸前,讓孩子聆聽家長的心跳聲。聽到家長的心跳聲往往會令孩子感到很安心,等孩子睡著後,再將他輕輕放回嬰兒床上即可。

 

7.      應尋求其他照護者的支持。例如媽咪要出門,孩子哭鬧不肯讓她走時,爸爸應過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方「我變魔術給你看,好不好?」孩子大多充滿好奇心、專注力不佳、記憶力也很短暫,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通常不是一件難事。

 

8.      當孩子因黏媽咪而哭鬧時,爸爸千萬不可以斥責媽咪:「妳是怎麼教孩子的啊?」應同心協力安撫孩子。

 

不能因為「分離焦慮」而處罰孩子

「孩子好黏人,煩死了!可以略施小懲嗎?」張璽醫師指出,不能因為孩子的分離焦慮而處罰他,因為這樣做會破壞既有的親子互信關係,也會使孩子不安的感覺無法獲得釋放。建議家長應該盡量站在孩子的立場設想,好言相勸,讓孩子知道爸比媽咪不會遺棄他。可以告訴孩子「你想哭泣沒有關係,我會在你身邊陪著你」。

 

男寶寶或女寶寶,出現「分離焦慮」的比例都一樣

性別不會影響孩子有沒有「分離焦慮」的問題,女寶寶也不會比男寶寶更黏爸比媽咪。

 

喝母乳的孩子,可能會更黏媽咪

喝母奶的孩子通常會更黏媽咪,尤其是親餵的人,因為親餵母乳會使親子之間的依附關係建立得更加穩固,而且也因為母乳較易消化,孩子容易肚子餓了想喝奶。

 

「分離焦慮」與遺傳無關

「我小時候很黏媽咪,那我的小孩會不會也很黏我?」其實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分離焦慮」與遺傳有關,應該是與孩子的天生氣質、後天家長的對待方式與個性養成有關。

 

應給予孩子更充分的時間

即使我們知道「不要因為孩子處於分離焦慮的時期,而處罰或責罵孩子」,不過有時候趕時間,仍不免會責罵孩子。媽咪上班快遲到了,若孩子哭鬧不放手,一旦斥責他,孩子可能會抓得更緊,因為他會認為「這下子真的要被丟掉了」。因此也可以透過預留更充裕的時間給孩子,充分與孩子溝通,讓孩子逐漸適應與習慣改變的相處模式。

 

「分離焦慮」時,究竟要順著孩子?還是不要順著孩子?

許多家長都有「究竟要不要順著孩子」的困擾,張璽醫師指出,家長要「接納」孩子的「分離焦慮」。家長應調整成包容與接納的心態,不要因為「分離焦慮」而對孩子動怒,只要告訴自己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假以時日,孩子的心理發展也會追上生理發展而逐漸成熟,建議家長耐心地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過渡期階段。


 

 

 

張璽

學歷:日本國立鹿兒島大學醫學士、日本國立京都大學醫學博士

經歷:日本國立京都大學附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日本三菱京都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小兒科助理教授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310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