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愛己、愛物

幼兒生命教育

 

採訪撰文/敖庭綸

諮詢/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施宜煌助理教授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 王金英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資源開發組行銷企畫專員 李美寶

      鼎弘活動規畫工作室專員 周雅惠                                                                                                                                                                                                                                                                                                                                                                                                                                                                                                                                                                                                                                                                                                                                                                                              

攝影/潘朵拉兒童專業攝影

梳化╱筱喬

演出/漂亮媽咪:漿媽咪;帥氣哥哥:男子翰、可愛弟弟:正太

 

基隆市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施宜煌助理教授提及,我們常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這是從時間推移的角度來說。施助理教授則進一步指出:「一生之計在幼兒階段」,這是從個體身心發展的角度來說。諸多研究也指出幼兒階段的可塑性強,如果爸媽能善用這個階段,培養孩子愛己、愛人、愛物的價值觀,孩子將來易於成為懂得尊重與關懷生命的人。


「結合生活」的教育

施宜煌助理教授強調,學齡前的小朋友認知發展處於皮亞傑(Piaget)所謂的「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尚無法進行較高層次的認知思考,更沒有像成人一樣擁有較為豐富的生命經驗。

 

所以,幼兒生命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方向就是善用「生活中的事件」來進行,只要是環繞在孩子身邊的人、事、物都能成為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例如:親人的過世、媽媽正懷著寶寶時,爸媽都可以把握機會與孩子進行生命議題的討論,讓其明瞭生與死都是自然的現像,爸媽不需要用各種方法掩飾。

 

此外,爸媽也可以讓孩子栽種植物,讓其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再者,爸媽可以提出開放性問題,例如與孩子討論:「如果植物生病了,我們該怎麼做呢?」讓孩子在栽種植物的過程中,學習對植物的照顧與關心能力。

 

新聞:收養街貓,叛逆兒有了柔軟心

桃園市中聖里長崔美瑛原本討厭貓,因處理流浪貓問題,6年前推動里貓TNR計畫,一家人成為貓奴,尤其4年前收養的獨眼老貓「虎克」,讓桀驁不遜的次子變得心地柔軟。

 

「會開始養貓,始自4年前,里民通報發現1隻比狗還大的虎斑貓。」因巨貓的左眼失明,獸醫評估已經9歲,崔美瑛就讀國小的女兒認為不會有人領養,哀求她將貓留下,當她斥責貓將裝在臉盆的貓砂打翻,正值國三叛逆的次子為貓說話「妳有一天也會老」,她立刻閉嘴,去買貓砂盆,就此巨貓留了下來,因獨眼的特徵而以「虎克船長」命名為「虎克」。

 

崔美瑛說,次子原本成績普通而且叛逆、愛頂嘴,自從養了虎克,每天與貓有說不完的話,變得輕聲細語,貓一舉一動都能逗次子開心,由於虎克每天清晨5點就會叫醒次子,陪著讀書,次子基測一舉考上國立桃園高中,眾人不敢置信,「那是虎克的功勞」。 虎克2年前過世,崔美瑛說,虎克給了一家人2年美好回憶,現在家裡收養3隻流浪貓,事隔至今,談起虎克就落淚,「謝謝虎克改變我的孩子,教我們學會愛! 」   (資料來源╱聯合報

 

愛人能力需要學習

在愛中成長

什麼是愛人的能力呢?施宜煌助理教授表示,所謂愛人的能力就是能夠去關心他人、關懷社會的能力,這些也都是需要學習的;孩子如果在缺乏愛中的環境成長,將會導致許多生理與心理的負面問題,例如,如果對孩子施以身體或語言暴力,孩子不但不會因此修正任何行為,變得懂事乖巧,反而只會讓暴力在孩子的心中滋長。

 

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以身作則,先帶給孩子光明的思想,做到無條件地愛自己的孩子,對孩子付出耐心,唯有當孩子本身必須要先擁有受到關懷的經驗,感受與了解什麼是愛之後,才有可能進一步把這樣的經驗轉換成愛人的能力。

 

繪本力量大!

共讀繪本+開放性問題

施宜煌助理教授認為,使用繪本與孩子共讀,是引領孩子認識愛、認識生命的好方法之一;例如,爸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愛心樹》,繪本中的故事講述透過蘋果樹與小孩間的互動,讓孩子了解施與受之外,同時也能感受到什麼是無條件的愛有,然而這種無私的奉獻與愛,也正如每一位父母對自己的孩子一般,是不求回報的。

 

除了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故事外,也別忘了從故事中引發出一些問題,例如,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愛心樹有沒有什地方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呢?」、「你覺得故事裡的大樹跟小男孩彼此相愛嗎?為什麼呢?」與孩子互動討論也是親子共讀繪本活動中很重要的一環,尤其可以藉此跟孩子討論有關價值觀的問題。

 

喜歡自己,也尊重不一樣的生命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王金英表示,鼓勵小朋友自己發想故事,創作做出的繪本,更能貼近小朋友的理解,被小朋友所接受,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自1995年起,每年都會舉辦「用愛彌補兒童文學獎」,廣邀國小學童以圖文創作的方式參與,並將得獎作品以兒童繪本、話劇、晨間說故事的形式向社會大眾推廣,就是希望讓一般孩子認識並學習接納不一樣的生命!

 

雖然每次的主題都不一樣,但是都緊緊扣住「 喜歡自己,也尊重不一樣的生命」的核心概念,因此,也常常被許多老師們選為「生命教育」課程教材之一;王金英執行長說,未來更希望能將每一本繪本都以中英對照的方式出版,讓小朋友的作品在國際發光,感動更多人!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資源開發組行銷企畫專員李美寶談到,像第十四屆得獎作品《我不是怪女孩》,描述主角因為一次意外,使得尿袋不離身,剛開始遭到同學欺負,連老師都不體諒,時常遭受同學的嘲笑,還故意說她有尿騷味,但她不放棄自己,甚至默默奉獻愛心,最令人感動的是這個故事是一個小朋友和媽媽一起根據真實社會新聞事件報導所改編,聯合創作出來的唷!

 

這更告訴我們,很多時候即使自己並不是身心障礙者,一樣可以主動關心社會弱勢團體,把愛傳出去!

學習與不一樣的人相處不等於同情
《我的妹妹聽不見》繪本導讀中,兒童心理醫師陳質采提到,在台灣,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相處畫面,若是有一位聽不到的孩子,其他孩子每次跟「他」玩,總會有很多的抱怨,抱怨他不會玩,然後,成人開始介入,像是一個法官角色仲裁,告訴這些孩子不要欺負「他」,因為他聽不到已經夠可憐了,孩子唯唯諾諾,但是等到成人離開後,同樣的劇碼又一再重演,因為,孩子並沒有學會如何與「他」相處,有時候人們習慣性認為了解這些身心障礙者是專家的責任,而忘了如何與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相處是人人的責任!

 

體驗活動、親子行善日誌

施宜煌助理教授提到,平日,可以利用小遊戲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例如,為孩子戴上眼罩,體驗視障朋友生活中的不便;此外,爸爸媽媽也可以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紀錄下每天令自己開心的事情或是幫助別人的善行,爸爸媽媽也要給予鼓勵,孩子會慢慢知道即使是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也能夠讓人感受到愛。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要教育孩子接受自己之前,其實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爸爸媽媽要能真正接納自己的孩子」施宜煌助理教授說,如果連爸爸媽媽本身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有諸多的缺點或是在意孩子的缺陷,不論是對孩子說再多的大道理,孩子一定還是能夠查覺得到,很難建立對於自我的信心。

 

愛物就是心存感恩

施宜煌助理教授表示, 愛物可指珍惜物質資源、不破壞大自然,以及存有一顆感恩的心,不浪費食物;教孩子感恩,不僅要懂得感謝他人,也要感謝整個大自然,例如,吃飯的時候可以想想,眼前這些美味的米飯或餐點是怎麼來的呢?告訴孩子要懂得珍惜物資,是因為每一個物品上都有無數人的付出。

 

從小帶著孩子一起思考,如果沒有許多叔叔阿姨們的栽種、運送、烹煮以及適合栽種的環境,包括天氣與土壤等等,我們是不是就有可能無法享用這些美味的食物呢?

 

善用影片當教材

此外,爸媽也可以挑選一些與環境、生命教育息息相關的新聞或紀錄影片,陪著孩子一起觀看與討論,例如,有一些影片會介紹非洲孩子的生活,可能會談到當地糧食分配不均、水資源不足讓土壤乾裂等等,透過影片,孩子就有機會知道這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完全生活方式與生活環境,知道有很多小孩沒有食物可吃,進而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在大自然裡遊戲

常在大自然中玩耍的孩子,一定能更關懷自然,因為他有機會觀察到花開、花落,發現一年四季,不同的季節,大自然會呈現截然不同的美麗面貌,爸爸媽媽也可以利用機會告訴孩子,不可以摘折花草或隨意破壞大自然,因為它跟我們一樣都是充滿生命力的!

 

農業體驗營

鼎弘活動規畫工作室專員周雅惠與我們分享,現在社會少子化情況嚴重,許多父母會特別安排孩子參加農業體驗營,就是希望孩子不但能有更多不人際互動的學習機會,也能有機會了解稻作是如何生長。

 

「很多孩子,剛來到營隊,真的什麼都不願意參加,但是,看見其他的大哥哥大姐姐,甚至是同年紀的小朋友都很用心投入,很快就會被影響!」她強調;最重要的是孩子有機會親自參與收割稻作,「粒粒皆辛苦」對他們來說,再也不是聽聽就好的大道理,而是生命中最真實的體驗與記憶。

 

 

 

 

施宜煌
現職: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施宜煌助理教授助理教授
專長:教育哲史、幼兒教育、兒童產業、生命教育、道德教育

 

王金英

現任: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

學歷: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科系研究所畢

經歷:長庚醫院社工人員、和信治癌醫院社工室主任、曾任醫務社工協會理事

 

李美寶

現任: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資源開發組行銷專員

學歷: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畢

經歷:城邦PchomeKids網路行銷、勵馨基金會行銷專員

 

周雅惠

現任:鼎弘活動規畫工作室專員





*更多內容請參考:【BabyLife育兒生活】20139月號。
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