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搖晃症候群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
照片提供/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對於頸椎及腦部尚未發展完全的寶寶來說,一旦劇烈來回搖晃他們的身體,便容易造成腦部損傷、癱瘓、失明、抽搐等症候群,嚴重者乃至死亡,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絕不可大意。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表示,1歲以下的寶寶通常是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好發族群,起因常見於照顧者想逗寶寶玩,而出現拋接嬰兒的行為,但寶寶的腦部發育尚未成熟,在腦殼與腦部之間,約有1公分的脊髓液空隙,如果過於劇烈搖晃寶寶的頭部,容易導致空隙中的微血管破裂,造成出血,進而引發嘔吐、癲癇、神智不清等症狀。「寶寶的頸椎肌肉非常脆弱,只要稍微用力搖晃,脖子便無法支撐頭部,這將使頭部無法控制地大力晃動,且不管上下左右搖晃都會造成同樣嚴重的後果。」
 

發生機率及好發年齡

根據以往文獻指出,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當中,約有43%是因人為因素所引起,其中有高達85%發生在1歲以下(多集中在10個月大左右),甚至有剛出生不到17天的新生兒,代表只要照顧者多加注意,其實就可降低近半數的發生機率。劉明發醫師說明,這些罹患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小小患者,大約有19%~38%可能不治,剩下則有一半須長期復健,另一半則能夠完全康復;雖然國內發生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三十,可是一旦發生,順利存活並完全復原的機會只有三到四成,父母不可輕忽其帶來的後續效應。
 
 

如何觀察跡象

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可能會出現以下臨床症狀:倦怠、肌肉鬆垮、食欲不振、嘔吐、沒有笑容、不願與父母進行非語言交流、肢體僵硬、呼吸急促、抽筋、前囪門鼓起、頭部突然無法抬起、眼神沒辦法對焦、哭鬧等,有些甚至一週後才會開始出現慢性出血。若符合多項症狀時,爸爸媽媽就不能忽略其可能性,應儘速帶寶寶就醫,才不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醫療處置

劉明發醫師表示,若寶寶的腦內只有輕微出血,血塊其實可經由體內自行吸收,之後再請醫師進行後續追蹤即可;但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就需請醫師利用手術方式將腦中的血塊取出。若合併抽筋及腦壓上升等情形,醫師就會藉由注射藥物的方式,幫助緩和寶寶的病情。




 

 

※原文刊載於2016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