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寶寶腿不直怎麼辦?

專家諮詢:長庚骨科 高逢駿醫師

 

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從小就有一雙又直又長的腿,但是嬰幼童的腿怎麼看起來都彎彎的?這樣是正常的嗎?需要請醫師治療嗎?長庚骨科高逢駿醫師表示,初生嬰兒的腿大多都是O型腿,但慢慢會拉直,可能會轉變成X型腿,但成長到大約4~6歲時即會慢慢變直,家長毋須過度擔心。

寶寶出生前在媽媽的子宮內逐漸成長,但礙於子宮空間有限,因此胎兒的腿都是呈現彎曲的狀態,小腿向內轉、腳掌往內翻,以致於出生時就會呈現O型腿,尤其7~8個月起,寶寶開始學站、學走,雙腿要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O型腿的狀況可能會更為明顯,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大約到1.5~2歲時腿型就會開始慢慢拉直。

 

然而,隨著孩子逐漸發育成長,髖關節附近的股骨頸會逐漸後傾,這個過程有助於腿部的拉直,但部分幼童可能會出現過度矯正的狀況,導致從O型腿慢慢演變成X型腿,在孩子大約4~6歲時會再逐漸拉直。

孩子的腿型變化是正常的發育過程,家長毋須過度擔憂;然而,若孩子孩子雙腳腿型明顯不對稱、腿型至8歲仍未拉直,合併有骨骼疾病或受傷病史者,建議主動諮詢醫師診斷治療。高逢駿醫師提醒,學齡前是骨骼矯正的黃金時期,8歲後骨骼即會慢慢定型,不易矯正,因此,建議若有任何疑問,最好及早就醫診斷。

嬰幼兒腿型相關問題,建議諮詢「骨科、小兒科」

 

宅女小紅:拿卡給老婆逛週年慶的老公最性感

 

今年九月,宅女小紅在《親子天下》月刊寫了一篇〈看到老公,只有怒火沒慾火〉,道出了許多媽媽的心聲:「我白天育兒已經夠累了,晚上根本倒頭睡,哪還有心情……」但一直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所以小紅在這次的《人妻私房話》裡,跟大家聊聊,怎麼做才能乾柴生烈火?

勤「做人」卻難達陣 小心DOR阻好孕!

專家諮詢:林口長庚醫院 生殖與遺傳醫學中心 

 

許多夫妻為了求得一子,用盡各種方法,卻遲遲無法懷孕,看著親戚朋友們喜訊連連,心裡總不斷著急,為何一直無法懷孕呢?其實女性的卵巢就像是蘊含珍貴資源的礦產,隨著經年累月不斷地開採,資源總有竭盡之時。保握黃金生育期,並在卵子品質及庫存量良好時,進行生育規劃,有助於大幅增加懷孕率。 

卵子在女性出生的當下,就已決定了總卵子存量,從生理期開始後,卵子庫存量就開始減少。35歲以後卵子存量不僅會快速下降,連卵子的品質也會隨之影響,如同人沒有足夠的熱量提供能量,身體會虛弱、無法強壯,年齡越大時,卵丘細胞功能性粒腺體會減少,粒腺體為卵子的能量泉源,當不足時,卵子品質也會越來越差,最後出現卵巢儲備功能下降 (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簡稱DOR)的狀況。也因此女性黃金生育年齡為25-34歲,35歲之後,想懷孕就變得越來越難。 

卵巢儲備功能下降是指由於年齡、遺傳或手術原因等導致卵巢內庫存卵子的品質或數量下降,在女性的不孕因素裡佔10-30%。當卵巢儲備功能下降發生後,卵巢內不管剩下大量的老弱殘兵(質不好),或是剩餘極少數的精兵(量不足),對於促排卵藥物的反應都會降低,統計上超過40歲使用人工生殖技術協助受孕,活產率仍只有10-15%。  

一般來說,不孕症相關檢查會針對卵巢功能相關的荷爾蒙進行檢測,如腦下垂體分泌的濾泡刺激素(FSH);抗穆氏管荷爾蒙(AMH),反映了女性卵子的庫存量;基礎竇狀卵泡總數(AFC)則是經期2至5天小濾泡顆數,其中抗穆氏管荷爾蒙(AMH)及基礎竇狀卵泡總數(AFC)這兩個指標是卵巢儲備功能最相關的預測因素,根據歐洲人類生殖和胚胎學協會(ESHRE)和美國生殖醫學協會(ASRM)制定的共識,AMH及AFC是卵巢儲備功能相關性最強的獨立預測因素,其界值分別為AMH0.5~1.1μg/L,AFC5~7枚,若低於此標準就應注意卵巢儲備功能低下的問題。 

卵巢儲備的耗竭是自然規律不可逆轉,不孕問題在台灣越來越普遍,壓力、飲食、熬夜等不良生活型態會損害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加速生殖老化,進而降低懷孕機率。當遇到遲遲無法懷孕的情形時,一定要盡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正向面對難孕問題,才能讓自己早早好孕到。  

【黃瑽寧醫師專欄】

呃逆 (打嗝) 打不停的治療偏方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有氣體跑出來的嗝叫做「嗝氣、噯氣」(belching),呃呃叫煩死人的嗝叫做「呃逆」(hiccup),這兩個動作都被俗稱為「打嗝」,時常造成誤解。我本人很少噯氣,卻是反覆呃逆的受害者,甚至在攝影棚開錄的前一刻,我還在現場呃、呃、呃作響,真是尷尬得要命,卻又無計可施。事實上有養過小孩的父母都知道,嬰兒也常常會呃逆,有時候抖動太頻繁又太久,寶寶自己還會哭鬧發脾氣。因此為了解決我的老毛病,以及幫助回答家長的困擾,決定上網搜尋醫學期刊,看有沒有甚麼良方可以治療呃逆。

 

任何年齡都會呃逆

    呃逆並不是成年人的症狀,尚未出生的胎兒,在媽媽的肚子裡就會呃逆,出生後的嬰兒更是頻繁,一天有百分之二到五的時間都在呃逆,比成年人的次數還高出許多。所謂的呃逆,是胸廓一群用來「吸氣的肌肉」,包括橫膈膜肌肉,突然不自主的痙攣,所造成的症狀。所以本來人說話的時候是慢慢吐氣,但講到一半卻突然呃逆吸氣,就會發出令人生氣的「呃呃」聲。百分之八十的呃逆,都是發生在左邊的橫膈膜肌肉,不信下次發作時您摸摸看左右兩邊的肚子,感受一下是哪一邊在跳動。

    不過肌肉是無辜的,真正驅動肌肉痙攣的其實是兩條神經,一條叫做膈神經(支配我們橫膈膜肌肉的運動),一條叫做迷走神經(支配各種呼吸相關肌肉)。生活中大概有三種情形,會刺激到這兩條神經引發呃逆:一、胃部被過度撐大,比如吃飯吃太快,或嬰兒喝奶喝太多,加上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最容易引發呃逆。二、除了吃太快之外,呃逆也可能源自溫度的改變,比如在吃熱食後,喝冰飲後,甚至只是房間冷氣太冷,天氣太熱,都有可能引發。三、酒精或香菸的刺激,在那些菸酒瀰漫的應酬場合,也容易誘發呃逆。

 

自主神經無法被控制

    文章看到這裡,一定很多人回想著上次發作的時候,似乎不一定有上述的前兆,難道還有其他原因?是的。要知道迷走神經與膈神經,都屬於自主神經,所謂「自主」,就代表這些神經不受人控制,會自己隨著情緒與環境而調節,所以就算我們叫它「停止!」,它也不會理我們的。

    有些人只要心情一緊張,生活一感到焦慮,就會開始呃逆。一些危言聳聽的醫學報導,甚至會告訴你「呃逆是嚴重疾病的徵兆」,其相關的疾病包括心血管中風、嚴重或不嚴重的感染、發炎、腫瘤、手術後復原期、電解質不平衡、藥物副作用等等,太多可能族繁不及備載。這些沒來由的呃逆,就是因為自主神經可以感知身體的不正常變化,所以才會用一個奇怪的方式來發作。

 

呃逆給我停下來

    當然有藥物可以幫助呃逆不停的病人緩解症狀,但是對於沒有那麼嚴重的呃逆者,應該不覺得需要搞到吃藥,我倒是可以提供三招停止呃逆的方法,給大家嘗試看看看。

    第一招是催嘔,也就是用棉花棒、壓舌板等等乾淨安全的棒狀物,去刺激後咽誘發嘔吐反射,噁心作嘔兩三下之後,呃逆也嘎然停止。

    第二招是我最常用的,就是吃一包砂糖配開水,讓糖份來穩定神經系統,進而緩和呃逆的動作,個人覺得非常有效。同樣對小嬰兒的呃逆,我也會跟媽媽說「再讓他多喝一口奶」,當一口乳糖下肚,加上情緒緩和,呃逆也就自然停下來了。

    第三招是冷靜迷走神經,大人可以找個廁所蹲下用力大便,小嬰兒則是用溫度計刺激一下肛門,都是有效可以冷靜迷走神經的方法。

    還有一個怪招,是將冰水倒入杯中,杯口蓋上一層廚房紙巾,透過杯口非常困難的把這杯水慢慢吸完,我雖然沒試過,但是有國外醫生說蠻有效的。這方法中包括冰水的溫度,慢吸的動作,以及發呆放空的情緒轉換,可能都是騙過迷走神經的方法,讓呃逆逐漸冷靜下來。

    當然如果反覆發作不停歇,還是找醫生全身檢查一下,搞不好身體真的出了毛病,是上帝在藉由呃逆提醒您快就醫呢!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解讀寶寶哭鬧的方法 

文/宋依玲

採訪諮詢/雙和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陳燕菁

 

新生兒經常哭鬧不休,恐怕是最考驗新手爸媽耐心的時候了!其實,寶寶每個階段的哭鬧各有不同原因,滿月前通常是肚子餓、尿布濕、想睡;隨著成長,哭鬧也成為寶寶表達感受的方式。大部分的哭鬧可分為生理面與心理面兩大因素。

 

生理面

寶寶哭泣通常是由於生理需求或身體不適,大部分可歸納以下6點原因:

1.肚子餓

當寶寶哭時,爸媽不免會先想到是不是肚子餓了,陳燕菁護理長表示,剛出生的寶寶想喝奶時都會有強烈的吸反射,通常會越哭越用力,發出「mama」的音節,哭泣時也會噘嘴、頭轉來轉去以尋乳。喝完奶的23小時後,也消化得差不多了,因此,若這時候寶寶會哭,只要觀察是否有轉頭尋乳、吸手指等徵象,就可能是肚子餓了。

 

2.腸脹氣

有時寶寶哭鬧是腸脹氣而感到不舒服,建議媽媽平時要有觀察的習慣,可在餵奶前1小時或餵奶後2小時,用手輕輕壓腹部,如果肚子軟軟表示沒脹氣,若敲敲肚子有鼓脹感,可幫寶寶順時針方向按摩。陳燕菁護理長補充,當寶寶因為肚子餓而哭鬧時,可以在餵奶前先拍嗝,比較不會因哭鬧吸入過多空氣,導致脹氣喝太少,之後又得斷斷續續地餵,儘量一次喝足夠的量較為規律。

 

3.太熱或太冷

新生兒對於周圍溫度變化的適應還未成熟,許多長輩或父母都會擔心寶寶冷,將他們包得像粽子一樣,使體溫升高,也容易起熱疹。此外,當外出溫度較低時,由於寶寶的血液循環運作尚未成熟,太冷時,皮膚會呈紫色,或是手腳冰冰涼涼、發抖就要注意。

 

4.尿布濕

當尿布濕濕黏黏時,寶寶會因不舒服而哭鬧,讓爸媽知道該換尿布了。因此,建議每隔34小時就要更換尿布,並選擇吸水力、透氣良好的材質;當有排泄物時,要以清水清潔乾淨;如果有尿布疹時,屁股一定要保持乾燥,千萬不要以濕巾、痱子粉來擦抹患部,恐會導致發炎更惡化。

 

5.腸絞痛

出生2星期至3個月內的寶寶有時會忽然哭鬧起來,從慢慢哭開始,又突然哭得很激動,反覆持續15分鐘以上,有時甚至會哭好幾個小時,這種症狀可能就是腸絞痛,肚子摸起來會脹脹鼓鼓的,通常在一天的某個時段發生,如傍晚5點到8點,或是半夜凌晨時。

 

陳燕菁護理長表示,腸絞痛並非疾病,而是一種徵候,是由身體各種不明原因引起,如觀察症狀並非腸套疊、疝氣等急症,而寶寶依舊1天哭鬧超過3小時、1星期有3天,並持續超過3星期,就必須前往就醫了解是否為腸絞痛。

 

6.腸套疊

腸套疊好發於3個月大至6歲之兒童,目前發生原因不明,有可能是腸胃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所引起,是小兒常見的急症之一。腸套疊就是近端的腸子套入遠端的腸子內,會造成腸阻塞,套疊部位大多位於肝臟下方(即腹部右方)。

 

如果發生腸套疊會伴隨一陣一陣哭鬧,且很規律的以1520分鐘為一週期,如果一直未發現治療,寶寶會越哭越無力,對外界的刺激漸漸無反應,嚴重時會

導致休克。因此,若有腸套疊的症狀,如已經有間歇性哭鬧、腹痛、嘔吐或解草莓果醬色的大便,就必須儘快至大醫院就醫。

 

心理面

當寶寶哭鬧時,如果已排除生理因素,可能就是需要哄抱、陪伴,究其可能有的心理因素如下:



1.環境或照顧者改變

36個月大的寶寶已經開始會產生分離焦慮,當主要照顧者改變,或突然要適應新環境,會讓寶寶因陌生、沒安全感而哭鬧。此外,環境太吵雜或燈光太亮、太暗,也可能是哭鬧原因。

 

2.希望有人陪伴

陳燕菁護理長提到,有時寶寶哭鬧只是單純希望能被注意,當躺在床上太久很無聊,或是聽不到周遭有熟悉的人聲,可能會沒有安全感,希望有人陪伴,這時可將寶寶抱起來輕輕搖晃,撫摸身體,多陪伴玩耍、說話,讓他擁有被關愛的安心感,就能停止哭鬧。

 

 

※原文刊載於2017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