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让我们面对现实,全职爸妈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不分心,是不可能的。全职照顾小小孩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几乎没有人可以在完全不分心的状况下坚持到底。


手机对我们的诱惑力很大,对一个在游戏场陪孩子玩的家长诱惑力更大。因为,在游戏场玩耍对孩子而言很有趣,对大人来说却很无聊。

「在最近的美国小儿科医学会研讨会上,正在讨论儿童使用屏幕的恰当时间时,不可避免的,话题转向父母。」儿童心理学家佩里克拉斯(Perri Klass)在她最近的《纽约时报》专栏写道:「很自然的,我们开始讨论『分心教养』的危害。」

在游戏场的家长忙着滑手机,没陪着孩子玩耍。在球赛中的家长忙着收电子邮件,没看着孩子打球。在餐桌上的家长忙着看手机,没跟孩子互动。

克拉斯认为:「尽管全职妈妈(或爸爸)们多数不愿意承认,但全职带小孩其实是琐碎又乏味的工作。几乎没有人可以在完全不分心的状况下坚持到底。」

医学界相信,幼儿需要注意力,需要与成人互动、对话,需要固定的故事时间,需要成人耐心与他们讨论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需要玩很多对成人而言很无聊的游戏,这样他们的大脑才能健康发展。美国小儿科医学会喊出「用大腿取代屏幕(laps not apps)」的口号,鼓励家长多把孩子抱在膝盖上跟他们说话,而不是用手机打发孩子。美国小儿科医学会主张,任何标榜为两岁以下孩子设计、具有「教育功能」的应用程序,都是骗局。


以上都是科学事实,也是当代家长几乎人人都具备的常识。
20年前的爸爸在早餐桌上看报纸,20年前的妈妈在游戏场看杂志。已故美国总统林肯有一则著名的轶事:18世纪中叶某一天,他带着孩子们坐马车,一手拉着孩子、一手捧着一本书在读。马车颠簸着,最小的孩子摔下车,但林肯总统只顾看书,浑然不知孩子摔车。分心教养早就存在,只是现在,手机让家长更容易分心。

儿童发展行为学家、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珍妮拉德斯基(Jenny Radesky)博士指出,尽管分心教养早在智慧手机之前就存在,智慧手机为影响情绪、形塑行为而设计,使分心教养问题更加严重。

因此,家长们要担心的,不是分心教养本身,而是智能手机对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心智、我们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考虑到手机的强大影响力,专家认为,家长无论如何至少应该在吃饭时间、睡觉时间、家庭时间拒绝手机。如果在游乐场陪孩子玩实在无聊,请用纸本报章杂志等低成瘾性的媒介取代手机,不要让手机成为亲子关系的杀手。

更多建议文章请往胜博发建议平台 http://jingzer.com.tw/

 

 

 

来自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同时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卡士柏艾迪曼(Dr. Caspar Addyman)教授近期对外公开了一项针对婴幼儿大笑反应所进行研究,在他的主导下,除了使用数据量化纪录,更提供家长们准确实用的建议,最新的研究指出,无论方式为何,「时机」才是让宝宝开怀大笑的原因,跟大人们做了什么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

艾迪曼教授更在美国《Fatherly》杂志中指出,「大约在一到三个月大时,婴幼儿就会出现微笑的反应,而且声音听起来像呼吸一般平和,至于到要发出真正的笑声,则是在三个月到三个半月大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好奇说,为什么宝宝一出生就能够放声大哭但却无法开怀大笑?除了宝宝本身肺部尚未发育完整,主要是因为人们笑的时候,是以间歇性的方式发声,不像是哭的时候是连续不断」。

无论是来自于哪一个国家,身为父母的每每在年幼的孩童面前,都会下意识的举起双手遮脸,然后再时不时的打开做个鬼脸,而孩子们通常也都会立刻被逗得眉开眼笑。


而宝宝之所以会放声大笑,其触发点不外乎就是因为「人」的关系,艾迪曼教授分析道:「对于我们人类,笑是个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而就婴幼儿来看,今天由谁来触发同样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透过观察我们发现,由于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多,因此相较之下,假设今天换成是爸爸来触发,对孩子来说,自然会来得更加有趣」。

「孩子渴望的是获得眼前大人的注意,因为他们的大脑正在学习如何与人互动,当大人与孩子们玩起这个游戏时,除了有持续反复规律的动作之外,彼此也都会期待对方有一定程度的响应,这对婴幼儿来说,就是社交接触最基础的学习开始」艾迪曼教授分享道。

因此,大人的「注意力」除了是让宝宝学习互动的开始,更是让宝宝打从心里开心的关键;所以要是想听到宝宝发自内心的笑声,可别忘了好好注视孩子的反应呢!

家有小宝贝的爸妈留意了!你曾经拉着小孩的手腕原地飞转绕圈圈,或是在散步时,一人各牵着孩子一只手,把孩子「吊过」水洼或坑洞吗?专家提醒,这些看似好玩的亲子互动,很容易造成小小孩手腕、手肘的脱位,称为「扯肘症」,俗称「保母肘」(nursemaid elbow)


根据英国《镜报》报导,「保母肘」好发年龄通常是儿童学会走路之后,多数介于1~5岁之间。由于6岁以下孩子的前臂桡骨尚未发展完全,周边韧带较松,加上肌肉单薄,一旦受到瞬间的纵向拉力,就容易导致桡骨脱位。只要一碰触患部,孩子就会疯狂大哭。

「保母肘」最常发生的原因是,大人抓着小孩的手腕,玩左右摆荡或原地转圈的游戏。不过,有时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动作也会引发意外,例如:帮小孩脱衣服时拉手的角度不对、小孩情绪失控乱挥手臂、上楼梯时大手用力拉着小手,或是眼看小孩要跌倒时,赶紧一把拉住手臂等。

美国「儿童健康网」(KidShealth.org)指出,「保母肘」百分之七十以上发生在左手臂,女孩发生机率略高于男孩。随着小孩骨头逐渐发育成熟,7岁以上的孩子便较少发生这类的不完全脱臼。只是,有些小孩因为先天体质的因素,特别容易发生这类的脱臼和脱位,碰到这种情形,爸妈也不要太过自责。

幸运的是,医师只要借着简单复位术,就能在短时间内让「保母肘」成功复位,减轻疼痛感。不过,「桡骨脱位」在外观上不易诊断,加上小小孩表达能力有限,若是错过黄金治疗期,不小心就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必要时还得施行手术。

重点是,一旦小孩曾经发生「保母肘」,日后就存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医师呼吁:预防甚于治疗,平时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爸妈千万不要过度拖曳、拉扯,或扭转小孩的腕部和手臂,才能避免意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