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izard of lies,龐氏騙局,欺詐聖手,hbo


【電影】

douban-logo imdb-logo

這是一部傳記類劇情片,描述2008年Bernie Madoff的金融詐欺案,他曾任NASDAQ主席、各大金融委員會高層,他的對沖基金公司爆發詐欺醜聞,犯罪行為達16年,詐騙金額超過50,000,000,000美金,Madoff隱瞞犯罪事實,他相信不知者無罪,嚴密保護他的妻兒處於不知情狀態,萬萬沒想到東窗事發,他的犯行毀了他全家人的人生WSET course。預告片

the wizard of lies,龐氏騙局,欺詐聖手,hbo

'the Wizard of Lies'是HBO製播的電視電影(TV Movie),由Barry Levinson執導,Michelle Pfeiffer, Robert De Niro領銜主演。電影故事來自美國資深財經記者Diana Henriques的同名專書,此書乃非小說類,換句話說,電影裡的人事時地物以及詐騙金額確有其人其事hong kong apartments


【雨木隨筆】
男主角讓妻兒保持不知情達十六年,他相信那是一道完善的防火牆。Robert De Niro傳神詮釋人物的心理壓力,說不定他能以這套劇獲得2017艾美獎提名?因此,心理壓力是這套劇吸引我觀賞的主要原因,我也在其中得到許多感觸。

廢棄的外表

某一段時間,我每天出門都會經過一間外面看起來暗暗的廠房,我不知道那廠房是做什的,而且經過只覺得廠房散發著某種末世感,我就一直把它當作廢棄廠房。後來我反省這種以貌取房並不健康。

那間廠房是否廢棄,我不應該只看外表,如果我能知道它在製造什麼再去「以為」,是不是思緒比較健康?假設那是紙箱工廠,卻沒有任何紙箱,也沒有棧板,恐怕的確是廢棄廠房;假設那是私槍工廠,廢棄末世感極可能是一種偽裝。所以,知或不知,不一定讓人改觀,但可以補足自己的盲點,這樣的思緒比較健康master of chemical pathology hong kong

龐氏騙局也是如此,已經寫著「騙局」,怎麼可能以為它是好東西?的確,騙局是壞東西,但是當我知道龐氏騙局的運作方式之後,有感華生突破盲點。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姓龐,其實他叫Ponzi,姑且稱他龐先生,他替客戶理財,拿客戶的錢去投資,事實上,錢進他自己口袋,只是做了一堆幾可亂真的報表讓客戶以為他收了錢真的有去投資,他總是強調,無論市場好壞,獲利東方不敗。
龐先生這樣騙,萬一某天客戶想要拿錢回來,連本帶利也好,賠本停損也好,龐先生不就穿幫?為了避免穿幫,龐先生必須不斷吸收新的客戶,所有「資本」來自客戶的錢,所有「獲利」來自新客戶的錢,所有投資績效報表都是編故事,如果新客戶斷了,局也就破了,這是龐氏騙局,俗稱老鼠會。

the wizard of lies,龐氏騙局,欺詐聖手,hbo

龐氏騙局是犯罪行為,是壞東西,雖然淵源已久,騙局的骨架卻沒變,換穿其他衣服活耀於當代社會。除了這套劇講的Bernie Madoff,我的家鄉台灣在1980初期發生的鴻源案也屬於相似案件。然而,為什麼壞東西讓人學不會教訓?因為代代有人以為賺錢可以這樣翻牆,更以為防火牆一定防火。

爸爸好模糊

有一場戲,Madoff一家大宴賓客,雖然老外吃buffet,無所謂我們東方人的席開百桌,但那場餐會真的要去數桌子應該也有百桌。Madoff親自監督,盤子沒洗乾淨的直接摔在地上,工作人員連忙清掃,屁都不敢放。餐會滿場巡酒,他輕微調戲他的弟媳,他弟弟沒有翻臉,但也說不上沒事。他遇到他二兒子的老婆,很'Robert De Niro'的說:「不管妳看到什麼,不管妳以為什麼,我要告訴妳,我兒子不是有錢人,他沒錢。」後來在主桌上,他坐主位,右手邊坐著的是他大兒子,盤裡的食物還有很多沒吃完,他要大兒子品嘗今天的招牌菜,叫服務生上一盤生猛龍蝦全餐,他一職鼓譟,可是桌面空間很擠,而且大兒子的表情好像對海鮮過敏,這時候他又一次很'Robert De Niro'的對服務生說:「有人這樣吃龍蝦嗎!不用先剝殼的嗎!你搞什麼東西啊!」我用驚嘆號意味著這幾句話都不是問句,那場戲很清楚的告訴我Madoff的性格。

the wizard of lies,龐氏騙局,欺詐聖手,hbo

那種強氣場的長輩,雖然聲音很大,但是心很細,他就是替他的兒子設想。如果端上桌的龍蝦已經剝好殼,兒子的表情依然困窘,我猜他會說:「有人這樣吃龍蝦的嗎!這是人家剩的嗎!你搞什麼東西啊!」不管剝殼與否,甚至服務生站著來、爬著來,只要兒子的表情不對,他都有話能說。但是,他不知道兒子困窘的真正的原因,也許曾在事業與家庭之間有所取捨?他不瞭解他的兒子不喜歡什麼,以至於他的細心細到讓人看不清楚,「公司和家庭,爸你真的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很體面,可是,你好模糊。」這是做人的一種難,難以兩全的難。

替自己辯護

Madoff接受專訪時提出兩點看法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其一,隱瞞秘密十六年,他必須長時間保持理智,冷靜甚至冷漠,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他做到了。其實,很難說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做到。一個人懷著祕密過日子,許多細微的事情都可能觸發這個人焦躁不安,但是同在屋簷下的家人懂得某種生活哲學,他們不見得選擇擠壓那些焦躁不安,例如有一段戲的時間是2008年11月,Madoff發現家裡的壁紙有行李箱輪子的刮痕,他不高興這種污痕,而且他不知道是誰做的。晚餐時他的八歲孫女好奇問他華爾街,他卻大為光火,嚴厲指責孫女口氣不好。我相信Madoff一家不需要等到2008年,之前勢必也發生過相似的情緒暴走,但是他的家人不見得每次都會打破砂鍋,生活中有太多青春痘,也許Madoff很懂遮瑕,也許他的家人不希望硬擠留疤,他是不是獨自保守祕密?都難說。

其二,Madoff反問訪談者,也像反問我們觀眾,「你覺得我有反社會人格嗎?」Madoff認為他的投資人本身不純正,不願腳踏實地而貪圖快錢,所以,他承認自己欺詐,同時強調一個手掌拍不響。

the wizard of lies,龐氏騙局,欺詐聖手,hbo

Madoff說的一點都沒錯,只不過我們所在的世界,從來就不是一個只有對錯的世界。很多時候不再於一個人說的內容對或錯,而是他的強調,他的但書,暴露他的品德。所以,這個人到底有沒有反社會人格,恐怕只有專家能夠診斷,但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這個人很詐。

當我聽到Madoff反問:「你覺得我有反社會人格嗎?」,就覺得那是有內涵的結尾,正因為它凌駕對與錯,彷彿一則愛情故事到最後,負心人對我說:「你覺得我是愛情騙子嗎?」既然曾經相信,也就無所謂他是不是騙子,可能因為貪心,也可能因為迷戀,其中必然存在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只不過節骨眼把騙子拿出來說,那是不太厚道的二次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