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改善寶寶便祕7方法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陳慧文

 

心疼寶寶總是漲紅著臉、不斷哭鬧卻還是無法順利解便時的困境嗎?專業醫師表示,從奶粉調配比例、副食品內容、多喝水,再搭配腹部按摩、刺激肛門口等物理方式,多能改善及舒緩寶寶便祕的狀況喔!

 

寶寶便祕的症狀

便祕的原因有很多,安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陳慧文指出,寶寶排便是否正常,大部分1天約13次,或是231次,皆屬正常範圍,但每個寶寶的發展速度、生理狀況並不相同,不單僅依據其排便的頻率,也必須視大便的形態來判斷,建議爸爸媽媽應依照寶寶個人的狀態,再去衡量其正常與否。當大便堆積於直肛部一段時間後,便成為又黑又硬的宿便,陳慧文醫師表示,直肛部不正常堆積過多大便,能明顯看出寶寶下腹變大、觸感變硬,而寶寶也會因為腹部的不適感,而容易哭鬧甚至是食欲下降。



有效改善寶寶便祕問題

改善非病理性所引起的便祕問題,需要從飲食調整做起,除此之外,若寶寶受便祕所苦,爸爸媽媽也可以透過簡單的腹部按摩及肛門口刺激,幫助寶寶排便順暢。陳慧文醫師表示,若寶寶因排便時的疼痛,進一步造成不敢大便的習慣,或是硬梆梆的大便致使肛門受傷造成肛裂等惡性循環時,應配合醫囑使用口服藥物等其他治療。

 

1.正確沖泡奶粉

不同廠牌奶粉的用量、量匙大小多少都會有所差異,所以一定要依其標示之沖泡方式、比例調製。

2.添加蔬菜水果

寶寶來說,當攝取奶類以外的食物,腸胃必定會有適應問題,一般而言,富含水分或纖維質的果泥、蔬菜泥,相對可促進腸胃蠕動較不易便祕,但隨寶寶成長所需,最重要的是均衡飲食,當開始給予紅肉類食物,不妨同時添加深綠色蔬菜及各類適合寶寶年齡的水果,能減少便祕的可能性。

3.腹部按摩

透過腹部按摩可促進腸胃蠕動、排便。嬰兒專用乳液或嬰兒油,倒於爸爸或媽媽的手心上並搓熱,再塗抹在寶寶腹部,接著,再用指腹沿著肚臍周圍,順時針畫大圓周或小圓周。陳慧文醫師建議,「隨時想到就可以在寶寶空腹的時候按摩,而且加強下腹部,特別是在肚臍下方的直肛部位。」

4.刺激肛門周圍

排除新生兒階段的排便特性,若寶寶超過3天仍然無排便,可以使用圓頭的肛溫計,或是買乾淨的手套(建議使用醫療手套),沾凡士林潤滑,在肛門皺摺處上、下、左、右刺激排便感,注意施力,以不弄痛寶寶為主, 1天可做23次。

5.聽從醫囑.使用乳果糖(LACTULOSE

乳果糖是一種化學合成的雙糖類,是一種緩劑多用於慢性便祕,陳慧文醫師說明:「乳果糖可分解成有機酸降低腸胃道的酸鹼值,增加大腸水分滯留,使大便膨脹並刺激排便。其效果溫和顯少合併其他副作用,至多僅有腹瀉症狀,需23天才會出現效果,但因為其原理也是刺激腸胃,不建議長期使用,請務必跟專業兒科醫師或小兒腸胃專科醫師討論。

6.聽從醫囑.用軟便劑

醫師會開立軟便劑,往往是因為便祕已經造成寶寶明顯不適或肛門受傷、流血,短時間內不得不採取的方式之一。陳慧文醫師指出,「使用軟便劑的最終目標是,趁這段時間養成良好的飲食及排便習慣,當不再使用藥物時也能正常排便。」

7.灌腸

通常若是便祕情況無法透調整過日常生活飲食、物理治療藥物服用達到改善,才會不得以使用灌腸這個極端方式。灌腸主要也是潤滑效果,能讓硬硬的大便順利排出。陳慧文醫師指出,醫療院所會使用較溫和的生理食鹽水進行灌腸,對小寶寶來說,一次擠1至2c.c.就足夠了,市面上販售的甘油球效果太強不建議2歲大以內的嬰兒使用。 

 

 

 

※原文刊載於2016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如何幫助尿床兒?

 

專家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 黃建榮醫師


孩童尿床問題總是讓家長困擾不已,過度責備擔心會影響孩子心理,到底該如何才能改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表示,尿床又可稱為「夜間遺尿」,其成因仍未確知,可能與睡前飲水過多、睡眠時無脹尿感,亦可能是生理尚未成熟(加壓素分泌不足)等原因所致。建議家長可與孩子、醫師共同討論解決方案,幫助孩子尋求改善方法。 

夜間遺尿,也就是俗稱的「尿床」,是指4歲以上孩童在夜間睡眠時無意識的排尿現象。尿床的原因尚未確知,可能與孩子膀胱容量較小、睡眠時無意識的脹尿感有關,亦可能是生理上加壓素不足或是基因遺傳有關。一般而言,隨著孩子年紀漸長會逐漸改善,身為家長又可以如何幫助孩子呢?

 

1. 正視問題:讓孩子明白「只有自己能改善尿床問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才能改善夜間遺尿的困擾。

2. 環境準備:可在孩子的房間角落放置便盆,方便孩子夜間醒來時如廁,或是在廁所旁點個小燈提醒孩子廁所的位置。

3. 自我訓練:藉由行為治療法幫助孩子自我訓練。暗示孩子夜間若想尿尿時,應自己起身前往廁所或便盆尿尿,也可以在就寢前帶著孩子實地演練一次。

4. 半夜如廁:家長可於半夜帶孩子去上廁所,再逐漸減少喚醒孩子的時間。

5. 飲水控制:傍晚後減少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晚上減少食用利尿的食材,睡前勿喝太多水,並養成睡前尿尿的習慣,把膀胱的尿液排空,以減少夜間尿床。

 

若孩子晚上尿床,隔日早晨應讓孩子參與床單換洗的工作,提升孩子的責任感;切勿因擔心孩子尿床而讓孩子把尿布穿回去,以免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若孩子前一晚沒有尿床,應給予孩子肯定與稱讚,以鼓勵孩子維持良好的行為。此外,亦可嘗試運用「尿床紀錄表」登記孩子的表現,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表現與努力成果。

 

黃建榮醫師提醒,雖然尿床並非疾病,卻可能造成家長與孩子的緊張關係。若孩子尿床問題嚴重,建議可先諮詢醫師診斷以瞭解是否為生理上的問題,家長也可與醫師、孩子一起討論對策,以找出合理、可行的改善方案。

 

尿床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腎臟科、腎臟科、泌尿科」

 

 

 

 

季節流感的孕期3大防護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科主任盧信芬

 

秋冬季節溫度變化大,流行性感冒從每年的10月至隔年3月為盛行之際。一般感冒和流感的「病毒不同,流感病程較長、症狀較嚴重、併發症與致死率也較高,孕期該如何有效防護,降低感染機率呢?

 

流行性感冒的基本知識

流行性感冒是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主要致病原為流感病毒,病毒依其核蛋白(nucleoprotein)的不同分為ABC三型,會引起大規模流行的為A型及B型,亞東紀念醫院婦產科主任盧信芬指出,A型流感病毒還可以依照病毒表面的血球凝集素與神經胺酸酶區分不同的亞型,如2009年盛行的H1N1、2013年的H7N9等。

除了一般感冒常見症狀之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呼吸道感染,伴隨發燒、食欲不振、拉肚子等外,流感初期會有突發性高燒、頭痛、全身痠痛、疲勞感和乾咳的症狀,而突發性高燒會持續25天,病程也比感冒多出一倍的時間,約1014天才會痊癒。臨床上,流行性感冒與一般感冒因有相同的症狀,有時會難以區分,但總體來說流感病程長、症狀較嚴重、併發症與致死率也較高。



孕婦為流感併發症的高危險族群

懷孕時,因荷爾蒙的變化、營養需求的改變、壓力、情緒、心肺負擔增加等都是孕媽咪抵抗力較差的因素,亞東醫院婦產科主任盧信芬表示,2009H1N1大流行時美國經數據統計,孕婦佔美國總人口1%,但卻佔死亡人數5%;特別是在第三孕程及產後四周內的孕婦,其併發症與死亡的風險可達到一般族群的4倍,這也證明孕婦抵抗力較弱。經研究顯示,流感病毒很少會通過胎盤對胎兒造成影響,但如果孕期「發高燒」,可能會影響到胎兒神經管的發育、生長遲緩、早產、流產等。

 

流感的孕期防護

面對流感大流行時,第一:要懂得保護自己、尊重他人、避免出入公共場所。第二:提升自我免疫力。第三:接種流感疫苗。盧信芬醫師表示,每個人從小到大,感染的病毒雖不勝枚舉,但這也代表每個人體內都會有不同抗體的保護,但最重要的是要學會保護自已,從外在防護與內在調理並進做起。

 

1.懂得保護自己與尊重他人

流感的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流行期間應盡量避免人潮擁擠處或密閉空間等,病毒容易快速散播的場所,病毒可於低溫潮濕的環境中存活數小時,也就是說可以存活於生活周遭容易接觸到的任何物體上,如經由手再碰觸到自己的口、眼、鼻就會受到感染,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戴口罩與勤洗手,如自己感染了,也要懂得尊重他人,不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

 

2.提升自我免疫力

盧信芬醫師表示,適度運動、多喝水、睡眠充足、飲食均衡提升免疫力的說法雖然很籠統,但如無充足的睡眠,人體細胞就無法得到充分休息;細胞修補需要大量蛋白質、礦物質等元素,因此需要均衡的營養;充足的水分可幫助人體的代謝;適度運動則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調節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盧信芬醫師建議,當身體感到輕微不適時,可多喝水促進身體代謝、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讓自體免疫系統來對抗外來的侵害,藥物是一種治療方式,但最好的防護還是要先做好預防,而預防是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做起的。

 

3.接種流感疫苗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孕婦應為接種流感疫苗的優先對象;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同樣自2004年起即建議每個孕程皆可接種死菌流感疫苗,而此建議也在2010年被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所採納。孕期接種流感疫苗,對孕媽咪和胎兒來說都是多一層保護,孕期施打流感疫苗,母體所產生的抗體可經由胎盤傳遞給胎兒,新生兒出生至半年內都還會有免疫的效果。除了高危險群之一的孕婦需要接種流感疫苗之外,盧信芬醫師建議,家裡的人更要接種疫苗,因為病毒只需要一個噴嚏就可能傳染給他人。

 

 

 

※原文刊載於2016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預防寶寶泌尿系統感染4大疾病

勤換尿布,避免憋尿

 

 

 

採訪撰文/周品攸

諮詢/新光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何肇晏

模特兒/可愛弟弟勝翔(人物與文章內容無關)

攝影/新竹Doris愛寶貝攝影工作室(03-5223513)

 

 

小兒泌尿系統感染在臨床上很常見,但因為症狀察覺不易,往往會延誤就醫,加上時常反覆感染,嚴重者可能造成腎臟永久性的傷害,因此,必須仰賴父母平時多加留意,若懷疑孩子的泌尿系統出現問題,宜及早看診確認。

 

泌尿系統是指腎臟、輸尿管、膀胱到尿道等器官,負責排泄人體的代謝廢物,對於電解質的平衡、造血、骨質代謝、內分泌調節與水分控制都很重要。至於「泌尿道感染」,則為腎臟、輸尿管、膀胱到尿道的感染,是小兒常見的疾病。

 

當母體懷孕第4週,胎兒的泌尿系統會開始發育,到寶寶2歲之前,泌尿道的功能發展並不如成年人完整,排尿訓練也尚未完成,容易受到細菌侵襲而導致感染。新光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何肇晏表示,寶寶泌尿道感染的原因及危險因子很多,例如:清潔不好時,尿道附近菌叢,造成泌尿道感染、結石、排尿或排便功能不良等。尤其當寶寶發生泌尿道感染,必須要小心是否有先天泌尿系統異常,像是膀胱輸尿管逆流、腎盂輸尿管狹窄、後尿道瓣膜、雙套集尿系統,甚至馬蹄腎、腎臟異位等問題。

 

基本上,先天構造發育異於常人,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也會大增,特別是男寶寶患有先天性泌尿系統異常的案例較多,且於嬰兒時期發生的機率也較高。不過,後天細菌性感染更是泌尿感染的危險因子,細菌會經由尿路系統逆行至泌尿道,女寶寶的尿道天生較男生短,加上與肛門的距離近,相對感染機率就會大增。此外,泌尿道系統具有反覆感染的特性,若經常性的泌尿道發炎,便會影響腎臟功能,造成日後高血壓,甚至是腎臟衰竭等併發症。

 

感染症候與檢查

寶寶在不同年紀,泌尿道感染的症狀表現也不同(詳見表格1),嬰兒時期可能出現一些非典型性的症狀,例如:發燒、哭鬧不安、嘔吐或生長遲緩,待長大一點就有解尿疼痛、頻尿、尿急、灼熱感、血尿、下腹痛、尿失禁等症狀,發燒、畏寒則不一定會出現。面對如此多樣化的臨床表現,父母應該提高警覺,一旦發現疑似泌尿道感染的症狀,必須就醫確診,除了妥善治療之外,更要後續追蹤預後。

 

 

 

嬰幼兒的泌尿道感染症候(年紀越小,症狀越不典型)

症候

新生兒及嬰兒

學齡前兒童

學齡兒童

黃疸

V

 

 

敗血症

V

V

V

生長遲緩

V

V

 

嘔吐

V

V

V

食慾不振

V

V

V

發燒

V

V

V

尿液異味

 

V

V

腹痛或腰痛

 

V

V

尿失禁

 

V

V

排尿疼痛

 

V

V

頻尿

 

V

V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609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感覺統合‧認知學習的根基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

 

文‧整理/彭曉薇

採訪諮詢/社團法人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暨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呂忠益

(現任/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德霖醫療事業集團職能治療部主任治療師、經歷/創立台灣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協會,積極推廣社區早期療育及兒童發展篩檢活動,榮獲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優良職能治療師菁英獎的殊榮。學歷/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遊戲資料/呂忠益職能治療師提供

妝髮‧攝影/Bingo Bunny賓果邦尼攝影

演出/爸比黃子凡&媽咪陳嬿如&bobo黃培喬‧爸比洪宇成&媽咪廖湘玲&bobo洪筱晴&bobo洪筱妮


 感覺統合是指個體將自己身體和周遭環境接觸的訊息,透過感覺系統的視覺(Visual)、聽覺(Auditory)、嗅覺(Olfactory)、味覺(Taste)、觸覺(Tactile)、前庭平衡覺(Vestibular)及本體覺(Proprioceptive),當各神經系統接受到這些感覺刺激後,即會送達腦部做統合與分析,進而在腦中進行組織整合,再命令運動系統做出適當的反應行為。

 

概論篇

從出生開始感覺統合訓練 加強孩子學習情況‧促進正常發展能力

02歲是感覺統合發展最蓬勃的時期,因此家長務必把握時間加緊訓練孩子的感官,將感覺統合中的7大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個別逐一鍛鍊,以免等到48歲時,幫助孩子感覺統合的發展。

 

從胎教培訓胎兒

社團法人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暨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呂忠益指出,懷孕期間就能訓練胎兒感覺統合的能力,4個月大的胎兒聽神經元細胞開始發展,等到懷孕56個月大,對於外界就會開始產生胎動,例如使用手電筒來照射肚皮,胎兒由於有畏光性或及感光性,會將臉朝著光源移動,藉此訓練頭頸部肌肉張力,胎兒會對外界光線感到好奇或閃躲,讓胎兒活動力增強;而放輕柔音樂及重節拍的搖滾音樂時,胎動也會呈現不同的反應,所以透過胎教音樂的聲音刺激,動作就會被誘發出來。平時建議孕婦要多走路,主要也是由於散步時,胎兒在腹中會上下左右擺動,有利於感覺統合的刺激與誘發。

聽覺發展比視覺快速

聽覺刺激發展比視覺還要快!呂忠益職能治療師說明,大人誇獎寶寶好可愛唷!這時寶寶轉頭過來,其實是聽到聲音而不是看到大人,因為寶寶在腹中就已經習慣聽聲音,所以出生後會開始做影像及關係的連結。出生後的寶寶看東西都是模糊的,所以滿月就可以讓孩子看黑白布書或黑白幾何圖形,因為黑色與白色可以誘發視神經顏色的分化能力變好,系統性的視覺引導系統,可以激發孩子想像力,加強視覺認知。寶寶的分離焦慮從78個月開始,因為這時才可以清楚認出大家的臉,所以5個月大前的寶寶多半是不怕生的,等到78個月開始不讓人家抱,則是因為寶寶開始會把味道、聲音及人臉做連結。

要促進孩子聽覺發展,在帶領孩子做任何動作時都可搭配語言,舉例來說,換尿布時會步驟式說話,「媽咪要把褲子脫掉,換尿布了唷!」或是,洗澡時告知孩子現在要洗頭、洗臉、洗手、洗腳等,透過互動讓孩子感受聲音的刺激,未來語言發展與認知理解也能進步。

 

剖腹產較易有觸覺敏感

國外研究統計顯示,剖腹產孩子較容易有觸覺敏感的狀況,主要是因為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產道的擠壓本身就是觸覺刺激,會促使大腦分泌激素,加強感覺系統,所以自然產及水中分娩的孩子是比較有安全感的。呂忠益職能治療師指出,觸覺敏感的孩子在人際互動上會比較緊張、膽小、畏縮,甚至害怕別人靠近,因而推倒別人或產生人際互動上的問題。

 

培養孩子的平衡感

當孩子進行爬行階段時,是不同手、不同腳才能前進,如此一來,就能讓孩子培養手腳併用動作整合的經驗,未來手腳也會比較協調,如果小時候未經過爬行階段的孩子,沒有雙手雙腳同時運用的經驗,反而不是好事,因為爬行時頭要抬起來,四肢也要協調,若做不好可能會被同儕取笑,所以感覺統合差的孩子通常都比較自卑、沒自信,做什麼事情都會推托給別人,害怕身先士卒。呂忠益職能治療師建議,若孩子不會坐可以把孩子放在大腿上,但呈現高低不平的狀態,感官正常的小朋友會想要改變姿勢而撐一下,提升軀幹肌肉張力,這是感覺統合平衡中樞很重要的一環。

 

幫助孩子放手走路

在醫學正常發展中,孩子1歲多就要會扶著牆壁走,1歲半就要可以放手走,若要鍛鍊孩子,可以多玩溜滑梯、盪鞦韆,牽著孩子的腋下練習走S型,溜滑梯、盪鞦韆可以讓平衡系統及本體運動覺系統交互作用,多玩就能誘發孩子學習控制自己的身體,幫助孩子嘗試放手走路,讓孩子學習走S型,可以教導孩子轉彎,腳和膝蓋都會有動作,使腳的力氣變得較大,進階版甚至可以走幾步直線後,帶領孩子轉一圈,再走幾步路後又轉一圈,再繼續S型前進。

 

呂忠益職能治療師強調,只要家長覺得孩子粗動作、細動作、語言、人際互動發展有問題時,就可以找小兒神經科醫師、復健科醫師、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平時建議要認真填寫兒童健康手冊內的衛教記錄表及健康檢查記錄,協助醫師注意是否有問題。

 

 

 

※原文刊載於2016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